大家坐高铁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一种幻觉,就是这玩意儿又快又稳又便宜,简直是工业奇迹,人类之光,感觉能一直这么爽下去。
这种感觉很正常。
就像你刚办了张健身房的年卡,头一个月天天去,感觉自己是彭于晏,肌肉都快炸出来了,直到第二个月你开始找各种理由不去,卡就变成了洗澡卡,最后变成了一张纪念自己曾经热爱过运动的凭证。
爽,往往都是有代价的,而且通常是后付费。
最近,西成高铁就来收“后付费”了,宣布从2025年10月30号开始,票价要涨,汉中到西安北从97块涨到116块,全线也跟着动,还搞起了浮动票价。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卧槽,抢钱啊?凭什么啊?
别急着骂,这事儿背后,是一本陈年老账,一本关于中国式基建的浪漫与骨感的经济学教科书。
咱们先把这事儿扒光了看。
高铁票价上涨,这事儿的核心不是铁路公司想多赚你那十几二十块钱去搞年会抽奖,而是地主家真的快没有余粮了。
中国高铁牛逼吗?当然牛逼,世界第一的里程,世界第一的速度,世界第一的舒适度。
但支撑这一切的,是世界第一的负债。
国铁集团的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翻开一看,负债总额早就突破了6万亿。
6万亿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天的利息支出,可能都比很多A股上市公司的全年利润还高。
高铁这东西,前期建设是个无底洞,修桥、挖隧道、铺轨道,全是拿钱往里填。这钱大部分是贷款,是要还本付息的。
建成之后呢?运营维护又是一笔巨款。电费、零件损耗、员工工资、安检系统,哪一样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尤其是那些精密的信号系统和车体保养,比你养一辆超跑还金贵。
过去这么多年,尤其是西成高铁开通这8年来,票价基本没动过,是在干嘛?
是在烧钱换市场,是在用战略性亏损,培养你的出行习惯。
这套打法,互联网公司最熟了。先用补贴把用户圈进来,让你离不开它,习惯了它的“好”,然后再慢慢开始考虑盈利。当年的滴滴和快的,为了让你打车,恨不得倒贴钱。
高铁,本质上也是如此。它用国家信用背书,借来海量的钱,给你提供了远低于其实际成本的“喂到嘴里”的便捷服务。
你享受的每一公里风驰电掣,背后都有巨额的利息在滚动。
你以为的“基建福利”,其实是“债务驱动”的先行体验版。现在,体验期结束了,开始进入付费章节了。
服务没变。速度没变。车厢还是那个车厢。
凭什么涨价?
凭它过去8年没涨价,就已经是最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了。这8年里,你家楼下的牛肉面都涨了多少轮了?
所以,涨价是必然的,不涨价才会出问题。铁路公司不这么做会死吗?短期死不了,但长期下去,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财务黑洞,只能不断借新债还旧债,最后要么是国家财政兜底,要么就是服务质量断崖式下跌。
你希望看到高铁三天两头出故障,晚点成为家常便饭,车厢里连卫生纸都舍不得放吗?
我想你不想。
所以,这次涨价,你可以理解为,那个一直请你吃饭但自己默默吃泡面的好兄弟,终于撑不住了,决定以后咱们AA制。
这事儿对谁有好处?
首先,当然是铁路公司。有了更灵活的定价权,可以在节假日、黄金周这种高峰期,把价格打上去,用高收益来弥补平时的亏损。而在淡季,又可以打折促销,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旅客,提高上座率。
这不就是航空公司的玩法吗?把一个标准化的产品,通过时间维度,切割成了不同价格的商品。早买便宜,晚买贵;淡季便宜,旺季贵。
这叫收益管理,是一门科学。过去铁路是计划经济的堡ur,现在开始学习市场经济的骚操作了,这是一种进步。对于一个背着6万亿债务的巨无霸来说,任何能提升自我造血能力的尝试,都值得鼓励。否则,这笔债,最后还是全体纳税人买单。
其次,对于一部分商务人士或者对时间要求高的旅客,他们不差那十几二十块钱,他们要的是确定性。浮动票价意味着,只要你愿意多花钱,总能买到票。这其实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市场。
这就是典型的商战逻辑,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铁路现在就是在所有人都以为它会一直“公益”下去的时候,打出了一记市场化的闷拳。
那对普通用户呢?就是实打实地多掏钱了。
这确实挺让人不爽的。工资没怎么涨,出门的成本倒先涨了。
但我们得看清一个本质:商业社会,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福利。
任何低于成本的定价,都是不可持续的。它要么是在“瞎积薄发”,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要么就是把成本转嫁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
高铁过去的低价,就是把成本转嫁给了“未来”,现在,“未来”已来。
这也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高铁到底应该算“公益事业”还是“商业项目”?
这个问题就像问熊猫到底是国宝还是动物园的资产一样复杂。
它既有公益属性,因为它连接了城市,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但它同时又是企业化运营,需要自负盈盈亏,要对自己的财务状况负责。
这种“既要又要”的身份,让它一直很拧巴。
这次调价,其实就是天平在向“商业项目”这一端倾斜。监管层也默许了,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让一个商业实体一直假装活在真空里,是不现实的。必须让它参与到市场博弈中去,学会“快种快收”的经营模式。
所以,你看,高铁涨价这件事,不是孤立的。
它背后是中国基建从“大干快上”的投入期,转向“精耕细作”的运营期的必然阵痛。它是一个信号,告诉所有人,过去那种靠烧钱堆出来的“无价之宝”时代,正在慢慢落幕。
创业是什么?不是风口,是火山口,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是变成一个熟人。
高铁的建设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个火山口是国家挖的,现在大家要一起分摊一下取暖费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除了接受,还能做什么?
也没什么。
该坐还得坐,毕竟隔壁的飞机票可能更贵,自己开车又累又堵。这就是所谓的“刚需”。在刚需面前,价格的弹性,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只是下一次,当我们再享受某些看起来“物超所值”的公共服务时,心里可以多一根弦:
这顿饭,今天谁买单?明天又该谁买单?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很多事情,也就没那么难接受了。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早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了,只有被精心包装过的账单。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