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是吉利内部整合,其实背后藏着整个新能源行业的隐痛,极氪的崩塌像一记警钟,提醒大家估值神话终究还是要靠利润来支撑,融资狂欢终会冷却,现实总比想象更骨感。
这场收购不只是为了极氪,其实是吉利对新能源板块资源整合的又一次提速,过去十年,新能源行业翻天覆地,新势力、传统车企、互联网巨头都进来了,市场一度百花齐放,但当市场渗透率过半,竞争转向存量厮杀,多品牌策略反倒拖住了大步前进的脚步。
合并之后,吉利的战略执行力、创新能力、盈利能力都有望加强,特别是在智能新能源领域,资源越集中,动作就越快,资本市场其实最看重的就是这种“战略确定性”,能不能真正做到1+1大于2,是关键。
极氪作为吉利高端智能新能源的代表,手里有换电、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2025年上半年销量9万多台,豪华纯电50万台下线只用44个月,这速度的确亮眼,但利润和现金流并没有跟上规模扩张的野心。
极氪估值的剧烈波动,让行业突然意识到,靠融资续命、追求高估值的模型已经玩不转,2023年的130亿美元高光更像一场预支未来的盛宴,哪怕极氪2025年收入增长了46.9%,也挡不住净亏损64.24亿元的现实,大家不再只听故事,而是开始算利润。
私有化背后释放出强烈信号——单打独斗难以为继,必须抱团取暖、降本增效,把生态协同做到极致,才有成为头部车企的可能,新能源混战水落石出后,集团作战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极氪的私有化,是吉利新能源棋局中的一场豪赌,既是对过往资本泡沫的修正,也是对未来激烈竞争的提前应对,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品牌高度分散,2025年国内销量领先企业427万辆,只达到全球头部的50%,行业平均单车利润1.5万元,和国际巨头还有差距。
技术研发投入连年增加,智能驾驶等领域方向趋同,行业每年重复研发规模达百亿,效率不高,2016到2019年新能源乘用车型数量涨了55%,新品上市节奏越来越快,价格战成了最直接的竞争方式,利润空间被压缩,头部效应还没真正显现。
极氪私有化也许能缓一口气,盈利难题会不会彻底解决还难说,市场最终会用产品力和利润说话,吉利把极氪收回怀里只是开局,怎么高效整合技术、优化产品、让领克、银河和极氪错位协同,并在全球市场冲出重围,才是真考验。
极氪估值大起大落,给所有新能源玩家提了个醒,资本的光环褪去后,只剩创新、效率和利润才撑得住企业穿越周期,私有化只是一个动作,能不能在整合中重生,依然是悬念,谁也说不准,下一个会不会又是另一家新能源新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