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蔚来交付量的增速突然慢了下来。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它的供应链出了问题,甚至有人直言,“蔚来宁可放弃几万辆的订单,也不愿降低自己的标准。”这话听着挺玄乎,而且确实有点吓人——毕竟,几万辆订单,放在其他车企可能是几个月的业绩。蔚来这是怎么回事?真的因为所谓的“电池良品率”卡住了交付?它到底是在坚持原则,还是在给自己挖坑?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把数据拆开来看。蔚来的销量确实有点失速的意思。2022年全年交付12.2万辆,同比增长34%。别看这个增速还不算低,但相比2021年翻倍的增长来看,这确实慢了不少。而同期,小鹏交付了12万辆,理想14万辆,特斯拉中国更是突破了70万辆。作为三家“造车新势力”里换电路线的唯一代表,蔚来在交付量上被理想赶超,甚至险些被小鹏追平。很多人因此开始质疑,蔚来是不是把自己活生生“拖慢”了。毕竟,光看交付量数据,确实让人捏一把汗。
不过,销量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蔚来的财务数据更值得玩味。2022年,蔚来的营收达到了492亿元,同比增长36%。营收增长的速度和销量差不多,说明单车平均售价没怎么降,甚至还有小幅提升。再往下看毛利,蔚来的整车毛利率是10.4%,比2021年的18%低了快一半。这一下子就让人开始担心了:车卖得不算多,赚钱的能力还下降了,这难道不是一个危险信号?
再往利润那看,情况更是让人皱眉头。2022年,蔚来净亏损144亿元,比2021年多亏了80%。换句话说,蔚来是越卖越亏了。一边是交付增速下降,一边是亏损拉大,听起来确实有点惨,甚至让人怀疑这家公司是不是走到瓶颈了。
但别急着下结论,蔚来的这些数据,看上去吓人,其实有不少“结构性”因素。比如,毛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高研发和电池成本上涨。2022年,蔚来的研发投入是107亿元,占营收比重22%。这个比例,在国内车企里几乎是最高的。对比一下,理想的研发投入占比不到15%,小鹏是16%,特斯拉这样的全球巨头也才不到10%。再加上去年电池原材料价格大涨,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被拖累,蔚来自然也不能幸免。
再说净亏损,除了研发投入,蔚来的市场扩张和换电站建设也烧了不少钱。2022年,蔚来新增了449座换电站,总数已经超过1300座。这些换电站对短期利润压力很大,但它们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却是实打实的。对于走“高端服务”路线的蔚来来说,这是它必须投入的地方。
那么,抓住核心问题的“电池良品率”呢?这事其实更关乎蔚来的战略选择。换电模式的关键是电池质量,尤其是电池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如果电池良品率不够高,一旦进入换电体系,不仅会拉低用户体验,还可能直接影响车主的安全。蔚来自己有句话说得好,“换电站不能是一个矛盾爆发点。”所以,即便供应链紧张,即便错失了部分订单,蔚来还是选择死磕电池良品率。听起来,这像是一个很“轴”的决定,但从长期看,这种“轴”可能是它坚持高端定位的底气。
而且,放眼整个行业,蔚来这种“看起来挺亏”的情况并不罕见。理想、蔚来、小鹏,这三个新势力里目前只有理想实现了季度盈利,但靠的是极高的产品单一化策略。而像特斯拉这样的全球新能源车巨头,早期也经历了长时间的亏损,甚至一度濒临破产。回顾特斯拉的财务历史,它直到2020年才开始大规模盈利,而那时它已经成立了17年。所以说,战略性亏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不是特例,尤其是处于快速扩张和研发投入阶段的企业。
当然,蔚来的亏损问题也不能一笔带过。它的研发投入虽然高,但需要更清晰的回报路径。换电模式虽然有长期价值,但短期内确实拖累了盈利能力。如果未来市场竞争加剧,蔚来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技术和服务优势,又不能让财务状况拖垮自己。
所以,总结来看,蔚来现在的状况,虽然数据看着吓人,但并非一团乱麻。它的亏损有结构性原因,它的销量下滑也和战略选择有关。从长远看,蔚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短期的交付增速或利润率,而是如何在坚持自己路线的同时,找到一个更健康的发展节奏。说到底,蔚来在赌的是未来,而不是眼前的数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