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长城汽车跑去敦煌玉门关,溯源汉长城遗迹,这事儿有什么意义?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和我们平常吃饭上厕所似乎八竿子打不着。但你别说,有时候这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举动,恰恰才是企业家琢磨透了本土文化,试图让一堆冷冰冰的钢铁玩意儿变得有血有肉。长城汽车,这回就玩了一把情怀——但情怀后面到底埋着哪些算盘,咱得刨开了细细看看。
先说说为什么非得是敦煌和长城。大家都晓得,敦煌在中国文化里有啥分量。以前人背《出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听了不多愁善感一下?那是咱大中华向西方开门的地标,也是丝绸之路上最出名的驿站之一。换言之,谁能把敦煌文化和自己扯上关系,谁就能说自己是“民族的种子”。长城呢,就不用多解释了,咱小时候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咋也得加点主旋律buff。
问题来了,长城汽车往这儿凑,真的是单纯情怀使然,还是有点别的想法?在我看来,这事儿如果只剩下“致敬”,那不就是游客拍照吗?但人家董事长魏建军亲自来了,溯起了“名字词源”,给员工讲故事——这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品牌立人设,立精神图腾。是不是有点像咱小时候写作文非得拉出一点深刻立意,“我是中国人”的那种自豪感?有了精神内核,才能让一台车有点自己的味道,不是路上一水互相抄性能、抄外观的“无脸男”。
其实咱再仔细想想,现在本土汽车日子真的好过吗?有合资,有进口,打得不亦乐乎。有些人总说自主品牌没底蕴,没技术,没品位,只会性价比。长城汽车就近乎在用实际行动怼回去——我们是中国的车自己的技术底气、魂都在这儿,就像长城,像敦煌,经过风霜雪雨,从没垮掉。这种“文化绑定营销”,有时候真的能催生点用户归属感,不再觉得买本土品牌车丢人。你想,宝马奔驰你再吹,可它背后那些德意志的故事,和我们有啥关系?但买长城,你妈都能理解你说的“万里长城”,你爸都能聊起点历史。这种自己人自己的东西,容易产生信任感。
有人可能又会问,这些都是故事,车本身到底咋样?技术层面上,长城确实没那么光说不练。咱得说一句公道话,二十年前自主品牌啥都不行,现在能拉出来和老外拼供应链、摇零部件榜单,技术进步没得说。尤其是啥风洞、试验场、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花钱是真舍得,狠劲也是真有。甚至人家提供给国外大牌配套件,这放以前,谁敢想?更重要的是啥,国内自主品牌有时候拼了命往新潮、科技感靠,不知不觉容易失焦。长城这一波,找回点本土根脉,“我们就是中国的本事”,表达上更直接粗暴一点,给人信心。
我还发现,长城的发展历程其实和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模一样。从几十个人的小厂做到年销百万的庞然大物,这背后哪是随便混混就能有的?八万多员工,三家供应链公司上榜全球百强,尺度和质量都在那里。你很难不联想到中国民营企业这四十年,谁不是从没资源没经验一步步摸出来的?所以你说“致敬敦煌”,其实也是致敬自己,向中国人的奋斗血性致敬。这比简单“致敬国潮”高明多了,是把企业和历史、民族命运绑定起来,有点“共命运”的意思。就像做车不是造一台更快更大的机器,而是给中国人提供更扎实、更体面的出行方案。
但现在压力也大。新势力冒出来一波接一波,智能新能源,自动驾驶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一个赛一个新鲜。长城这帮人表面上缅怀汉长城,骨子里还得天天绞尽脑汁琢磨怎么活下去。毕竟,车是大宗商品,能卖出去的才有资格讲文化。文化能感动你一时,但产品得以硬碰硬赢人心。所以他们一边挖掘本土故事,一边没忘了本事底子,试验室一点不比别人差,安全、质量、耐用性上线。据说风洞试验室投入全国前列,安全实验室还亚洲最大,这又不是喊口号能忽悠出来的。
更关键的就是“长期主义”这四个字。老说“一夜暴富一夜变天”,几乎成了中国创业常态。长城这一派,虽然不算最会炒作,但废话不说,老老实实地投研发,经常是几年见不到回报,始终安稳扎根。但凡碰上一点风吹草动,要么技术跟不上,要么战略摇摆,多少品牌栽死在这上头。而长城竟然几十年如一日走自己路,这种自信其实就是靠不断的技术积淀、文化自洽养出来的。你看,它们的“硬派越野”就是这意思——不盲目随大流,把自己玩明白。
其实说到底,企业做产品和做品牌,本质都绕不开一个“人”。你能真正为这个社会提供有用的东西,社会才会给你掌声。长城汽车把自己的命名、定位、精神都贴上中国标签,这不是简单“文化消费”。如果只是拿两句敦煌故事外包装,那跟某些“国潮”快餐没有啥区别,撑不起一个品牌的灵魂。真正有诚意的企业,是把文化内核转变成对用户的责任、对质量的坚守、对未来的探索。车嘛,终归是服务老百姓生活的家伙事,不是舞台道具。
再退一步看,这两年中国汽车工业真有点“隆冬之后见春光”的气象。十年前自主品牌还愁别人看不起,今天成全球一极,走出去了,占市场了。长城这一代企业家的路线图,咱也得佩服。从蹒跚学步、模仿为主,到现在能创新能输出,背后是千千万万研发工程师、制造工人的心血凝成的资本。你看现在的哈弗、长城炮这些爆款,谁能说不是贴着中国消费需求,一点点试出来的?长城汽车的价值,并不是爆一两款网红车,而是坚持多年、技艺代代相传,时刻准备出新。
回头再看看魏建军站在敦煌拍下的那张照片,你可能觉得他就是走个形式,但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这一步正说明他们没把企业只当挣钱机器,而是真的想探索“企业和文化、历史如何共生”。这点思考,别说车企,连很多互联网大厂都做不到。要的是在中国土壤里扎根、开花、结果,然后有朝一日带着中国标签堂堂正正走向世界。说到底,这就像敦煌壁画上的供养人像,都是这个时代最朴素的人,凭一股劲头和信念,把东西做长远,把名字留青史。
总的来说,长城这一拨“敦煌溯源”,其实留给整个行业的思考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品牌?需要一堆PPT上的口号,还是需要有底气、有故事、有担当的企业?当下消费者见识多了,早就不满足于那些“缝缝补补”的营销套路。而一家企业,只有真正用心琢磨自己的根脉和技术,把用户装在心里,才能从茫茫车流里开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最后,咱们不妨告别浮躁,看清哪些是泡影,哪些才是沉淀下来的本事。毕竟,经济的引力场,永远是在实干者这边,而不是只会说热闹话题的那一类。致敬敦煌,更是致敬每一位还在努力让中国制造发光发亮的平凡人。长城汽车走到今天,下一个“玉门关”,还等着他们一脚一脚踏出去。这才是真正的长路漫漫,风沙兼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