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双宋新款出来了,10月16号正式上市,但这事儿有点复杂,我跟你掰扯掰扯。
先说宋Pro dmi,新版本的外观没啥动静还是老样子,估计比亚迪觉得前脸够耐看。这车内饰升级还真挺明显:换了拨杆式换挡,这玩意上两年车里见多了,用户反馈好用,精准,尤其一线司机说手感跟旧旋钮差不少。还有个未央灰配色,看着低调沉稳,针对注重内饰质感的城市白领,猜跌,也没细想过是不是能成爆款。续航方面推了个大约133公里的电池版本,目标价锁在12万左右,据说电量加了,价格没涨,这点让我挺惊讶的,毕竟电池成本这几年涨得凶。
但我这里得说一句,133公里的纯电续航,怎么想都太短了。实际用起来,这种续航其实就相当于你日常上下班通勤够用,但一旦遇到天气变冷、用空调之类的,能不能保持这个数据完全是两说。你身边开这车的朋友多么?问问他们,电池真的撑得住吗?我朋友小李开了半年混动,给我讲过同样车型续航缩水和充电焦虑,比如他那段时间到时充电站排长队,明显感觉不方便。
对比一下竞品,例如长安CS75 PLUS PHEV这款,在续航这方面给得更厚道,混动加大电池,纯电里程往往能跑到150以上,更别提发动机配合,用起来顺溜多了。比亚迪这次133公里版本,放12万价位,感觉挺冒险,简直给自己吊着脖子。不知道他们背后供应链有什么折衷策略,是电芯紧缺还是成本压力挂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底盘,宋Pro dmi这个后悬升级为四连杆,工艺复杂度上去了,乘坐感受应该能明显提升。有人跟我说,这价格能用四连杆,厂商是想留住对驾控有要求的年轻用户。其实底盘升级对于咱们这类天天开车的人来说胜过花里胡哨的多媒体系统,这就划得来了。
切换到宋L dmi,这款倒是外观上做了调整,换上了龙颜设计,辨识度挺高,门把手改成半埋入感,顺手摸着没得说。内饰用怀挡,符合豪华感,又保留了不少实体按键,用户操作简单,减低使用门槛。顶配配的是冷暖箱,这玩意挺细节,十几块小配件,冬天放手套啥的特别实用。续航这块,版本覆盖130到200公里,跨度有点大,估计车型配置也有细分,可能电池包容量不同,车重不同,油箱大小转变也在里头。
我翻了翻日志,10月份跟一线销售聊过,销售提到,现在用户对纯电续航抱希望多了,但还是很担心充电便利性。凭经验,这就是厂家设计怀挡和实体按键的原因——少了屏幕倒腾,减少用户操作复杂度,也减少电子故障率。军工级别的耐用感,这让一些从事频繁接送工作的驾驶员安心。
我上头说这续航经常,有细节值得咱们琢磨。133公里纯电版本,专业人士说这不够主流,但你知道吗,就像老式手机只能跑微信那样,跑不了大流量视频;没必要急着升级到最新款续航,电池扩容计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慢慢过渡。比亚迪这次推新款,不得不说是电池扩容计划的一环,代表他们确实意识到续航是硬伤,但又得控制成本,保持价格竞争力是不是像在玩供应链里的一场博弈?让你拿出相同价钱,却装个更大容量电池,这跟买菜挑菜时,摊主多给你点儿净菜似的。
说到供应链,我跟同行聊过,他用个形象比喻挺逗:做电动车像做一桌饭菜,电池是主食,油箱是配菜,价格是你能接受的饭钱,丰盛一餐想控制成本得找平衡,主食配菜不能都豪华,否则你这顿饭就贵了。单单把电池纵向加料、扩容,结果可能是要缩减别的菜,你看底盘升级,外观改个把点,成本也是账面上要算的。
说句题外话,就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汽车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有些操作比我教小孩玩手机难。销售小王跟我吐槽,实体按键和怀挡好,老客户能快速学会操作,不需要每次都看说明书。连司机朋友都说,车里搞了太多花样,反而弄得一愣一愣,不是良心设计,是江湖经验。
这样看来,比亚迪双宋系列新款虽然在不少细节上下了功夫,但全盘推新,特别是续航短板,谁买谁心里清楚吧?你怎么考虑续航与价格的取舍?自己通勤环境允许的话,133公里或许够用,但要跑远路的,老老实实得动脑筋选大续航版本或者其他品牌。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本来想重点说续航,其实宋Pro dmi的底盘调校和操控改进,是另一个被低估的升级点。比如四连杆带来的稳定性提升,和之前那种扭力梁比起来就是天上地下,这点倒是很实打实。对比市面同价位车型,这个改进是少见的,像某些合资品牌为控制成本还是扭力梁悬挂,用起来明显没这个顺滑。你们有没有试驾过,开起来底盘硬邦邦的车?真是把人心累。
换个话题,你有没有对比过几款车的百公里综合成本?简单算算,电池容量增大了,百公里电耗成本贵点,油耗也会变,这组合起来到底划不划算不确定,但以我粗糙心算,长期看加大电池续航,能省不少快递费的充电时间成本,算不算值得?
最后随口一问:你觉得怀挡和拨杆换挡,哪个更顺手?实体按键是不是汽车内饰中被低估的细节之王?
这些新车的变化,是否真的能满足大家真实需求,还是厂商自顾自地玩升级游戏?咱们得盯着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