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带来的反噬?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

导语

从年轻人的第一台保时捷到性能缩水门,小米SU7Ultra的争议持续发酵。

一边是雷军互联网速度的营销神话,一边是用户对配置虚标、权益限制的愤怒声讨。这场由流量捧红的造车新贵,正面临流量反噬的考验。

流量带来的反噬?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有驾

争议焦点:性能缩水与“装饰件”风波

赛道考试方能解锁马力,用户权益遭受切割。5月初,小米向SU7Ultra车主推送1.7.0版本更新,将宣传的1548匹马力限制为900匹,用户需在指定赛道达成严苛圈速(如浙赛1分46秒)才能解锁。

这一机制被用户斥为性能阉割,尤其对非赛道城市车主而言,形同永久锁电。

争议核心在于车企是否有权通过OTA售后加锁。尽管特斯拉、保时捷等品牌也曾通过培训或付费解锁性能,但小米首次将圈速与日常驾驶权益绑定,被质疑将用户当试验品。

流量带来的反噬?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有驾

碳纤维前舱盖——4.2万元买了个皮肤?

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中称完全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但用户实测发现其风道设计简化,鼓风机测试中纸巾纹丝不动。

不少网友自嘲,花四万块钱买个装饰件,情绪价值拉满。小米文字游戏巅峰造极。

小米承认量产版侧重造型复刻,功能仅限辅助散热,并提出补偿方案:未交付用户可改配铝制部件,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约2000元)。

但用户质疑补偿力度不足,直指虚假宣传。不少米粉自发组织维权要求退车。

流量带来的反噬?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有驾

积分难平息愤怒?

小米选择积分而非现金补偿,被解读为维护定价体系并增强生态粘性。然而,用户计算发现,碳纤维部件溢价(4.2万元)与实际功能落差悬殊,2万积分仅能覆盖充电或配件费用,难以弥补心理预期。

部分用户认可小米的快速响应,认为改配和积分已是诚意;但更多用户因交付延迟、退订无门而愤怒。一名锁单用户称:改配后提车延后45天,热情被消磨殆尽。

营销的代价,流量是把双刃剑

小米SU7Ultra凭借“保时捷平替”标签和雷军个人IP,吸引大量未试驾用户盲订。

然而,过度依赖参数营销(如1548匹马力、0.195Cd风阻)导致用户期待虚高,一旦实测落差便引发反噬。

对于行业来说确实需要反思,尤其作为新势力在无技术、历史底蕴的前提下,如何赢得客户信任,边界又在哪里?

技术激进与安全保守的矛盾在这一刻具象化。

小米事件折射出车企的两难,既要通过性能参数吸引用户,又需规避公共风险。例如,SU7Ultra的圈速解锁机制实为安全兜底,但未提前沟通引发信任危机。

流量带来的反噬?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有驾

用户共创的边界

小米称碳纤维部件因80%用户需求而量产,却未明确功能差异。行业专家指出,新势力常将极端狂热等同于市场需求,忽视工程可行性,最终导致承诺缩水。

中消协报告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投诉量激增,焦点为锁电和虚假宣传。业内人士呼吁建立技术透明度标准,例如强制公示量产车与原型车的性能差异。

小米如何破局?

首先,在两者事件中小米汽车作为明显过错方应当正式自己的错误。

短期:需要做的事修复信任而非压制舆情。

用户普遍呼吁开放退订渠道,而非“积分打发”。若小米坚持不退款策略,或将激化矛盾。

长期:从流量驱动到技术沉淀,小米需要建立差异化优势,以区分友商。

小米需正视供应链短板。例如,碳纤维部件因工艺复杂(单件需12小时制造)导致交付延迟,暴露量产能力不足。

流量带来的反噬?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有驾

长城、极氪等品牌已发起“去牛皮运动”,禁用“百万级”“遥遥领先”话术。小米若想站稳高端,需以技术兑现取代参数狂欢,与过往的小米式营销说再见。

写在最后:

小米汽车面对的是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规律碰撞的冲击。流量能快速堆砌销量,但无法替代对安全、品质的敬畏。

当“为发烧而生”的口号遭遇“为维权而战”的现实,小米需要证明,它不仅是营销大师,更是值得信赖的造车者。

互动话题:

你认为车企应如何平衡性能宣传与用户体验?

流量带来的反噬?小米汽车遭遇信任危机!-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