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4L卖不动了,一个月5948辆,经销商含泪血亏10万甩卖。
这个新闻,讲真,一点都不意外,甚至有点意料之中。
因为这已经不是市场竞争了,这是对传统豪华品牌的一次公开处刑。
BBA过去那套玩法,那套关于血统、关于驾控、关于百年底蕴的叙事体系,在新势力这帮“野蛮人”面前,就像一个穿着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突然被一个拿着激光枪的小学生给biu了。
你一身神功,可人家不跟你玩拳脚啊。
人家直接掀桌子。
过去,大家买车是怎么个逻辑?
预算30万,买个B级车,好,那就3系、C级、A4L里三选一。
这是一个体面的、有边界的游戏。大家都在一个规则里卷,今天你加长,明天我降价,后天他换个大灯。
现在呢?
现在是黑暗森林。
小米SU7直接把价格打到20万出头,用C级车的尺寸,保时泰的脸,送你冰箱彩电大沙发,零百加速2秒78,太阳都要给它晃一个趔趄。
然后蔚来的乐道L60出来,直接预售价21.99万,上来就喊“比Model Y更长、更宽、空间更大”,能耗比Model Y还低。
这是什么?这是闪电战。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这种打法,突出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你让奥迪A4L怎么玩?
它能怎么办?它也很绝望啊。
它只能祭出唯一的大招,也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大招:降价。
加大,加大,再加大。
直接给你干到20万以内,18万多提裸车。
这个行为艺术的潜台词是什么?
是“不装了,摊牌了,我这条命就是优惠给的”。
曾经的那个“灯厂”,那个象征着科技与进取的中产精英座驾,现在唯一的护城河,居然是它曾经最不屑于谈论的“性价比”。
这本身就是一种投降。
一种行为艺术上的失败主义。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A4L的中年人,我对这车是有感情的。
它的底盘质感,那种德味儿的紧绷和扎实,是现在很多新势力电车给不了你的。
2.0T+7速双离合,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古典”,但讲真,动力响应和高速再加速能力,依然能打。
但问题是,这些东西,现在不值钱了。
就像你修仙,辛辛苦苦练了一辈子内功心法,结果人家直接开了个科技外挂,人手一把因果律武器,你内力再深厚,一发就把你扬了。
你跟年轻人聊“多连杆独立悬挂”,他问你“有冰箱吗?”
你跟他聊“纵置发动机平台的操控优势”,他问你“屏幕多大?能K歌吗?”
你跟他聊“奥迪百年品牌积淀”,他问你“智能驾驶比特斯拉好吗?能自己找车位吗?”
你看,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对话。
这就是降维打击。
奥迪引以为傲的那些东西,在新的评价体系里,权重被无限拉低了。
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曾经看起来很大很体面,但被新时代的洪水一泡,瞬间就缩回了原形。
那个所谓的中控,讲真,屏幕小的像是我爷爷的老人机,三体人看了都得被气活过来。
我甚至怀疑奥迪的设计师是不是对大屏幕有什么心理阴影。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奥迪比作落魄贵族,是不是有点太抬举它了?可能它就是个中年油腻男发现自己的健身卡过期了,并且续不起了而已。
还有那个后排中间高高隆起的平台,我真的会谢,你一个前驱平台为主的车型,搞那么大一个鼓包是想干嘛?是致敬宝马的后驱精神吗?这是一种很特别的 cosplay 吗?
所以,现在降价10万的A4L还值得买吗?
这问题就很有趣了。
它变成了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消费问题。
如果你买车,追求的是绝对的实用主义,是科技感,是那种恨不得把家都搬到车里的舒适配置,那国产新能源能把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花同样的钱,你能买到更快的加速,更大的空间,更智能的座舱,和更离谱的配置。
但如果你买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种“执念”呢?
一种对燃油车时代最后的怀念,一种对四个圈品牌“祖传的灵气”的迷恋。
你就觉得,车,就该有个发动机在那嗡嗡响;你就觉得,豪华,就该是真皮和金属的冰冷触感。
那你买它,就不是因为它好,而是因为它“还是那个样”。
它像一个活化石,证明着一个时代的残影。
当然,最大的可能性是,你单纯就是觉得,不到20万,买个全新的奥迪,在亲戚朋友面前,在不懂车的小姑娘面前,它依然是奥迪。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你看,奥迪A4L降价10万卖不动,不是车本身出了多大的问题。
坏了菜了,是时代变了。
它所有的优点,都不再是优点了。它所有的缺点,都被无限放大了。
它就像道诡异仙里的角色,已经疯了,但自己还不知道,还在用以前的逻辑和这个全新的、混乱的世界对话。
最终的结论是什么?
这车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买这车的人,能用18万,买到一个关于“我曾经也阔过”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的戏剧性,才是它现在最值钱的地方。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