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型出口冠军:半年售出13.4万辆,特斯拉Model3跌出前五

中国车出海彻底变天了!

上半年最畅销的出口车型不再是特斯拉Model 3,而是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它在海外狂卖13.4万辆,直接登顶冠军。

曾经横扫全球的特斯拉Model 3出口暴跌41%,连前五都没挤进去,而中国品牌包揽了全球20大热销车中的9个席位。

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量达到258.1万辆,比去年又多卖了10.3%。

中国车型出口冠军:半年售出13.4万辆,特斯拉Model3跌出前五-有驾

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了101.1万辆,暴涨71.3%,几乎撑起了增长的半边天。

换句话说,全球每卖出4辆中国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

燃油车虽然还在榜单上占了11个位置,但销量集体下滑。

奇瑞的瑞虎5X、瑞虎7这些老牌燃油车,出口量都比去年少了。

反倒是插电混动车异军突起:比如奇瑞探索06 C-DM,去年还默默无闻,今年直接卖爆5.1万辆,暴涨3423倍!

这种车能火,是因为它完美解决了老外的“充电焦虑”。

比如探索06 C-DM纯电能跑120公里,没电了还能烧油,在充电桩稀缺的东南亚、中东特别吃香。

连欧洲人都在抢,它的海外版JAECOO 7,已经登陆了德国、泰国、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

中国车型出口冠军:半年售出13.4万辆,特斯拉Model3跌出前五-有驾

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海外叫Seal U)绝对是今年最大黑马。

半年出口13.4万辆,比去年翻了近两倍,直接冲到中国车型出口榜首。

它在英国卖到30万人民币,比国内贵一倍,但英国人照样买单,第二季度就卖了8700辆。

能征服老外,靠的是硬核技术。

插混版用比亚迪自研的骁云1.5L发动机,纯电版配71度刀片电池,安全性碾压传统电池。

而且空间够大:4米77的车长、2米76的轴距,后备箱能塞下552升行李,欧洲家庭用户看了就走不动道。

比亚迪的“组合拳”还不止于此。

海鸥(海外叫Dolphin Mini)卖了6.1万辆,冲进前五;新推出的海狮07EV也卖了近5万辆。

靠着这些爆款,比亚迪上半年海外总销量冲到47.2万辆,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成绩。

更狠的是本地化策略。

它在泰国工厂全流程造车,从冲压到总装一条龙;在匈牙利建欧洲总部,针对当地人改设计、搞认证。

中国车型出口冠军:半年售出13.4万辆,特斯拉Model3跌出前五-有驾

如今比亚迪的车已卖到110多个国家,从巴西贫民窟到伦敦富人区都能见到它的车标。

曾经的风光已成过去。

特斯拉Model 3上半年出口量暴跌41%,只卖出5.8万辆,排名从第二滑到第六;Model Y也少了13.5%,掉出前十。

全球交付量更是惨淡,72万辆的成绩比去年少了13.3%。

问题出在马斯克身上。

他近期的争议言论引发欧美消费者抵制,直接拖累了销量。

上海超级工厂作为特斯拉全球最大出口基地,产能被迫放缓,毕竟欧洲人不买账,造多了也是库存。

产品力也在被中国车碾压。

比如小鹏新推出的AI汽车G7,算力达到2250 TOPS,而特斯拉Model Y只有720 TOPS,差距拉到3倍。

连英伟达CEO黄仁勋都公开感慨:“中国电动车的进步速度让世界震惊”。

奇瑞还是出口总量老大,上半年54.8万辆的成绩压过比亚迪。

中国车型出口冠军:半年售出13.4万辆,特斯拉Model3跌出前五-有驾

它的打法完全不同:靠的是6款燃油车+混动车组团作战,比如瑞虎5X、瑞虎7这些经典车型。

最亮眼的是混动转型。

探索06 C-DM用插混技术打开欧洲市场,在西班牙合资建厂,明年还要在越南投产。

它甚至针对不同国家定制车型:给巴西版瑞虎加固底盘,适应山路;给中东版加装耐沙滤芯和大功率空调。

但危机已经显现。

奇瑞在俄罗斯卖了114万辆,占出口总量1/3,过于依赖单一市场。

而随着新能源车挤压燃油车空间,它的增速只剩3.1%,远低于比亚迪130%的爆发。

中国车企的野心早已超越“卖车”。

它们在海外直接建厂造车:比亚迪泰国工厂年产15万辆,奇瑞越南工厂明年投产,吉利要在2030年实现海外销量一半本地化。

连配套的电池厂都跟过去了,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电池基地,就近给车企供货。

技术输出更让老牌车企紧张。

中国车型出口冠军:半年售出13.4万辆,特斯拉Model3跌出前五-有驾

吉利把混动技术卖给雷诺,帮后者在巴西造车;地平线的自动驾驶芯片打入大众供应链,反向给德国车“输血”。

华为的智能座舱、蔚来的换电站,甚至小鹏的充电桩(覆盖全球31国),都成了出口的“隐形武器”。

这种“产业链打包出海”直接改写游戏规则。

上汽在泰国建新能源产业园,电池、电机、电控全在当地生产;长城在澳大利亚设配件中心,三天就能完成售后维修。

当欧美还在收关税时,中国车已经用本地化绕过壁垒,比如通过匈牙利工厂进欧盟,躲开35%的反倾销税。

中国车出海的战局里,没有侥幸者。

特斯拉因傲慢付出代价,奇瑞靠燃油车苦守阵地,而比亚迪用技术+产业链双杀登顶。

这场洗牌远未结束,当欧盟加征关税、美国酝酿制裁时,中国车的回应是更快的研发、更深的本地化、更硬核的科技。

车轮碾过国界时,带走的不仅是订单。

还有德国人对“工业神话”的信仰,日本人对“精益制造”的骄傲,以及全球消费者对“中国车=低端”的偏见。

正如一位马来西亚用户所说:“以前买车只看丰田,现在? 中国车的智能座舱能刷短视频,空调能语音控制,这才是未来。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