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街头穿梭的外卖电单车、长沙密集的共享电单车、郑州繁忙通勤的电动自行车大军……
两湖与华北诸省无疑是电动两轮车的消费重镇。湖北电动两轮车保有量2024年超1500万辆,湖南长株潭地区的共享电单车投放量四年增长200%,河北、河南等地亦是千万级市场。
然而这些高需求省份却未孕育出全国知名的本土品牌。当你细看车身上的标志,飞驰而过的多是雅迪、爱玛或台铃——它们分别来自江苏无锡、天津和广东深圳。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与产业规律的深层投射。
产业基因的先天差异是根本原因。一个知名品牌的诞生,离不开成熟产业链的支撑。江苏无锡聚集了雅迪、新日、金箭等头部企业,天津板块坐拥爱玛、小刀、小鸟,浙江台州则有绿源、立马等品牌扎堆。这些区域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依托摩托车或自行车产业基础,形成了从电机、车架到电池的完整生态。而无锡一地电动车相关企业就超8000家,江苏全省相关企业更占全国12%以上。反观河南、湖北等省份,传统上缺乏轻工业技术积累,产业链零散薄弱,难以支撑品牌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制造的系统竞争力。即便偶有企业萌芽,也因配套成本高、技术协同弱而被扼杀于摇篮。
寡头格局锁死了后来者的赛道。当雅迪和爱玛在2021年合计吃掉全国近50%市场份额,年销量分别突破1600万辆和800万辆时,行业已进入残酷的“双寡头时代”。凭借规模效应,它们的单车成本比中小品牌低15%-20%,渠道网点更是密布县域。这种压迫感让中部本土品牌几乎窒息——河南的“新鸽”三轮车尚能在本地挣扎,但全国市场已无立锥之地。数据显示,行业品牌数量从新国标前上千家锐减至不足百家,尾部品牌淘汰率超90%。在寡头产能(雅迪1700万台/年、爱玛1400万台/年)的碾压下,创业火苗很难燎原。
技术迭代浪潮加剧了资源鸿沟。当锂电化与智能化成为行业分水岭,缺乏资本和研发能力的地域品牌更显无力。锂电池渗透率从2020年的15%飙升至2024年的35%,头部品牌高端车型已全面锂电化。而锂电池核心技术被宁德时代(占40%份额)、星恒电源等巨头垄断,雅迪甚至通过收购电池企业构建闭环供应链。与此同时,九号、小牛等新势力以智能系统切入高端市场,单台溢价超4000元。对资金有限的中部企业而言,既无力争夺锂电资源,又难以投入物联网研发,最终被锁死在低端铅酸电池车型的红海中。
区域市场特性也抑制了品牌成长。这些人口大省虽需求庞大,但消费能力相对分化。湖北、河北等地家庭用户占比超60%,主力车型均价仅2000-4000元。薄利模式下,本土企业只能依靠低价求生,无力积累品牌溢价。加之近年新国标换购潮透支需求(2021年销量5100万辆峰值后连年下滑)、政策波动导致消费观望,市场增量萎缩进一步压缩了中小品牌的生存缝隙。
中部地区并非没有尝试。河南“新鸽”三轮车曾服务乡镇市场,湖北黄石、十堰的电动自行车普及率超50%,但这些区域性微光始终未能点燃品牌火炬。当无锡的电机、天津的车架、广东的电池在中部省份的街头飞驰而过,它们揭示的不仅是产业地理的失衡,更是后发者在资本、技术与规模三重壁垒前的真实困境。
或许未来,换电网络下沉或锂电回收产业能带来变量,但品牌荒芜的背后,终归是一场关于产业链话语权的深层较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