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巴士”标价28万一款为有娃家庭做透了的车,为什么卖不动?

近两月零售仅76台和87台的销量,把极氪MIX这个“宝宝巴士”一次性拽回现实。它的设计像是把父母的烦恼做成了车超大轴距、对开门、车内能让孩子打滚的宽敞空间。但售价从28万起步,把本应打中刚需家庭的情感卖点变成了遮不住的尴尬账单。这不是美学的失败,而是市场定位和定价的撞车。

产品出身讲究三米多轴距和对开门不是噱头,而是解决上安全座椅、抱娃出入的痛点,这类功能在家长群体中有明确诉求,也容易产生口碑传播。

销量低迷的直接信号是价格与用户承受力不匹配。28万的标价,把目标群体从刚需家庭挤出市场,转而与更多可选车型竞争——这一级别的购车决策更看重“每一分钱的回报”。

当“宝宝巴士”标价28万一款为有娃家庭做透了的车,为什么卖不动?-有驾

制造成本端确实高独特车体结构、特殊铰链与车内模块化设计,不但把开发和装配成本抬升,也使得降价空间有限。这是产品优势变成定价刚性的常见路径。

市场反应不只是数字冷冰冰。经销端与二手圈的反馈显示,消费者能认同概念,但在实际对比里会把它放到“能买什么车”的清单里衡量同价位的SUV、MPV或合资入门豪华车,往往在品牌保值、售后和融资包上更有说服力。

从定位策略两个方向可以救场一是回到价格敏感型用户——推出更接地气的入门版、降低配置或通过营销捆绑金融方案,降低首付与月供;二是瞄准愿意为体验付费的高端家庭——强调私密性、智能化、主动安全,并构建溢价服务(定制座椅、场景化储物等)。

当“宝宝巴士”标价28万一款为有娃家庭做透了的车,为什么卖不动?-有驾

行业有类似教训过度把产品创新当作定价筹码,忽视购买路径和置换逻辑,最终用“好看不香”的数据买单。换言之,产品经理的自我感动,若不和市场的消费曲线对齐,很难变为商业成功。

渠道打法与传播也要重排把设计亮点变成易懂的价值主张,用真实家庭场景视频、试驾家庭体验营拉近感知差距,而不是单靠海报式卖点堆砌。

这件事提醒汽车决策者再美的解决方案也要有市场的“通行证”——合理的价格策略、分层的产品线与贴合消费场景的传播。极氪MIX并非没有机会,问题在于把“为谁服务”解释清楚,把买车决定变得更容易。评论区欢迎把你或身边人的带娃出行痛点写出来,看看哪些真实需求还能转成可卖的产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