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吉利汽车,大伙儿脑子里可能会浮现出很多画面。
有人可能还记得早年间,它被戏称为“四个轮子加个沙发”的那个草根时代;也有人会津津乐道它后来把国际豪华品牌沃尔沃收入囊中的那次漂亮操作;更多的人,现在可能正开着或者在路上看着吉利旗下那些越来越时髦、越来越有科技感的车,比如领克和极氪。
可以说,吉利这家企业,几乎完整地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整个过程。
就在大家觉得吉利已经稳坐国内汽车巨头的宝座,准备和大众、丰田掰掰手腕的时候,一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消息传了出来。
吉利负责技术研发的一号人物李传海,在一次对话中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想法:未来的吉利,可能要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
这话一出,很多人都愣住了,这好好地造着车,怎么突然就要跑去造机器人了?
这跨度是不是太大了点?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吉利是不是在下一盘我们普通人看不懂的大棋?
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看看吉利在2025年这一年都干了些什么,就能看出点端倪。
当其他汽车厂家还在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是标配还是选配、价格要定多少而激烈竞争的时候,吉利的动作就显得有些“不合群”。
年初,他们和主流车企一样,发布了新的智能驾驶方案。
但紧接着,画风就开始变了。
先是在机器人圈子里,一家名叫宇树科技的明星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在领投方的名单里,大家赫然看到了吉利的名字。
这就像一个专攻中餐的大厨,突然跑去投资了一家顶级的法式甜品店,让人有些意外。
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在随后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参展的车企本来就少得可怜,只有特斯拉、理想和吉利三家。
而在这三家里面,只有吉利是把自家最顶级的车型、最新的黑科技、最高层的技术主管全部带到了现场,还发布了一个行业里前所未见的,叫做“Agent架构”的智能座舱。
给人的感觉是,吉利不是来凑热闹的,而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主场。
几乎就在同时,又一个消息传来,吉利的智能驾驶团队,在一个世界顶级的计算机视觉学术会议(CVPR)举办的自动驾驶挑战赛上,击败了来自全球的众多顶尖对手,拿回了一个世界冠军。
这些零零散散的消息拼凑在一起,一个模糊的轮廓就出现了:吉利关心的,似乎已经不只是怎么造出一辆更好的车了。
那么,吉利这盘大棋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答案指向了一个听起来很专业的词:VLA大模型。
这个词听着复杂,但拆开来理解就容易多了。
VLA,分别代表视觉(Vision)、语言(Language)和行动(Action)。
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给机器装上的超级大脑。
首先是“视觉”,这不仅仅是像人眼一样看东西,它还能理解摄像头拍下的图像、激光雷达扫描出的三维空间,把周围的环境信息看得一清二楚。
然后是“语言”,这是大脑的理解能力。
它能听懂人说话的真正意思。
比如,你在开车时对车说:“帮我超过前面那辆开得慢悠悠的车。”它不仅听懂了“超车”,还能通过“视觉”能力,准确判断出“前面那辆慢悠悠的车”具体是哪一辆,而不是旁边车道的车。
最后是“行动”,当大脑理解了指令,看清了环境之后,就要指挥手脚去干活了。
对汽车来说,就是规划出一条安全又合理的超车路线,然后控制方向盘、油门和刹车,把这个动作稳稳地做出来。
你可能会觉得这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吉利已经准备把它变成现实了。
在他们即将上市的极氪9X车型上,就搭载了这样的技术。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你下班开车回家,路上想点个外卖。
以前你得停下车,或者冒着风险一边开车一边用手机点。
现在,你只需要对车里的智能助手说一句话:“帮我点一份上个星期吃过的那个湖南菜,别太辣,价格在四五十块钱左右,最好在我快到家的时候送到。”就这么一句话,包含了非常复杂的信息。
这个智能助手需要去查找你上周的订单记录,筛选出符合“湖南菜”、“少辣”、“四五十块”这些条件的选项,然后调用外卖软件下单并完成支付,最神奇的是,它还会根据你的导航路线实时计算你的预计到家时间,并把这个时间同步给商家。
整个过程,你只需要动动嘴,车子就帮你办得妥妥当帖。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语音遥控器了,而是一个真正能思考、能办事的智能管家。
要实现这么强大的功能,背后需要极其深厚的“内功”和“硬件”支持。
这恰恰是吉利这些年一直在悄悄做的事情。
首先是算力,也就是大脑的运算速度。
没有足够快的运算能力,再聪明的大脑也转不起来。
吉利联合合作伙伴,建立了一个叫“星睿智算中心2.e”的超级计算中心,它的算力规模达到了惊人的23.5 EFLOPS。
这个数字普通人可能没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它目前在国内所有车企里排第一,就算放到全世界,也是顶尖水平,仅次于特斯拉。
有了这个强大的“发动机”,才能驱动大模型这种极其消耗资源的“性能猛兽”。
其次是数据,也就是喂给大脑学习的知识。
吉利每年超过300万辆的汽车销量,本身就产生着海量的数据。
但光有数据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怎么利用好这些数据。
前面提到的那个世界冠军,比的就是怎么从海量的数据中,像淘金一样,精准地找出那些最极端、最能让AI模型进步的疑难杂症场景。
吉利的方法非常巧妙,他们让两个AI互相配合,一个AI负责快速生成初步方案,另一个AI则像个严格的老师,负责检查、挑错和优化。
通过这种“AI训练AI”的方式,吉利在数据处理这个核心环节上,也建立起了自己的优势。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吉利可能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公司”这句话,是不是就没那么突兀了?
在吉利看来,我们今天所说的智能汽车,本质上就是人类目前制造出来的,结构最复杂、应用场景最广泛、生产规模最大的轮式机器人。
而为这个“轮式机器人”开发出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我们想象中那种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在底层逻辑上是完全相通的。
它们都需要一个强大的“VLA大脑”去感知世界、理解指令、并做出行动。
今天,吉利用这个大脑来开车,解决了在复杂城市道路中安全、高效行驶的难题。
那么明天,把这个大脑移植到一个机器人的身体里,让它去工厂里拧螺丝,或者在家里帮你打扫卫生、叠衣服,从技术上来说,是完全可行的。
吉利投资机器人公司,并且自家研发的机器人模型和即将量产上车的模型,用的是同一种架构,这都说明他们正在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这不再是简单的“跨界”,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技术布局。
他们通过造车这个难度最高的“考场”,锤炼出了一个通用的、强大的AI核心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只是他们宏大蓝图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块试验田。
吉利的目标,已经超越了造一辆好车,而是要掌握未来那个能够赋能万物的“智慧大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