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个小反差:连云港有港口、有海运通道,离不上汽的上海也不远,港口装船出口的车看得多,能说一句“连云港造”的却寥寥无几。
这事听起来有点滑稽,像是手里握着金钥匙,却总把门忘了上锁。
要追根溯源,得从三个看似技术性但又充满地方味的原因说起。
第一条线索回到计划经济时代。
那会儿全国的重工业布局像下棋,汽车厂是重要棋子,但连云港当时并未被选中承载大型国营整车厂。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很多后来能在市场经济里继续跑通的车企,大多有“老厂子”作底,经历改制、合资、吸纳外资与技术,逐步形成整车与零部件联动的生态。
连云港没有这样的历史包袱,也就少了改制转身成为合资或者自主品牌的天然跳板。
靠着空白起步,机会变成了劣势,像是参加跑步比赛却没有热身,起跑就落后。
第二条原因和地理溢出有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外资先在上海布局整车项目,受益的并不是只有大城市本身,苏州、无锡、常州这些邻近城市在零部件领域迅速形成规模,成为产业链的基座。
连云港位于江苏最北端,和这波产业外溢几乎擦肩而过。
到了新能源时代,整车厂选址更加看重量配套链,常州能吸引小鹏、理想、比亚迪落地,既是政策推动,也是零部件配套成熟的结果。
连云港缺少能一站式服务整车的零部件群体,招商时便少了吸引力,像是体面宴会里没人能做甜点,客人来了也就难以留步。
第三条牵扯到区域平台与资本生态。
新能源造车不是单兵突进,背后需要强大的产投、风投、研发与市场资源。
那些“新势力”出生在广州、北京、杭州等高配城市,它们拿到的资金面更宽,人才流动也更便利。
连云港作为普通地级市,很难成为新车企的孵化地,缺少“资本口袋”和大城市的辐射平台,创业者想要造车常常会选择更有资源聚合效应的城市落地。
用通俗话说,想在连云港造就头部车企,难度像是在小岛上种出一片热带雨林,靠运来土壤和大量水分才可能实现。
再抛出一个争议性观点:连云港或许并非完全“错失”良机,而是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
港口物流、临港产业、石化和港口服务业对这座城市的贡献显著,决策层可能判断发展整车产业的边际收益不如强化现有优势。
举例说,部分二线以下城市通过低成本吸引过来的确能短期带来投资与就业,但长期依靠补贴和廉价土地支撑,产业韧性往往不足。
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区域发展策略的权衡。
专家视角会补上一句:若连云港想要补齐短板,必须同时兼顾三件事——打造本地零部件集群、建立有吸引力的投融资平台、以及在产业政策上给出持续且有诚意的配套支持。
读者中有人可能会说,放眼当下供应链更灵活,云端协作和远程制造能否改变这一局面。
回答是肯定的,但真正把整车制造搬到一地仍然离不开实物供应、检修、测试与人才聚集,软实力短板不补,单靠互联网很难彻底替代硬件基础。
插个小段子:有个老朋友在连云港港口做货运,说起那辆出海的“洋车”,脸上的表情是“有面子没底裤”,意思是看着体面,实则不是自家造。
生活里这样的矛盾不少,城市发展也是一样,光有外表设施不等于产业链完整。
回到开头的反差,连云港手握港口却未形成整车制造生态,缘由牵扯历史遗留、地理位置和城市能级三大要素。
未来有没有翻盘机会?
要看连云港能否在全球供应链调整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中,为自己争取到“从零部件到资金到人才”的三合一优势。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如果给连云港一次重塑产业链的机会,最该先补哪个短板,零部件、资金,还是人才?
欢迎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