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脱下小鹏牌那身戏服,倒是让小鹏有了喘息的机会。眼下这生意不好做,谁都知道,卖车不是以前那么容易。记得去年朋友刘师傅跟我说,他店里小鹏的销量至少保持在了每天5台左右,样本少,但比起之前几乎零进步,这算是稳住了基本盘。别光看销量,这会儿硬科技才是它的加分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小鹏在机器人和AI的投入上着实挺硬核,芯片、智驾,还有飞行器都没落下。不夸张地说,这种布局让我想到特斯拉早期摸索时的样子:既拼技术,也拼未来视角。可别误会,我不是说小鹏就是中国特斯拉,只是和特斯拉那股拼劲儿、那份野心,确实有点像。
但说到名字问题,这波转变值得玩味。前几年卖不好,怪名字这种抱怨真挺多。亲戚小王都吐槽过,说小鹏,听起来像个小品牌,不够硬气。现在呢?小鹏卖得不错了,科技感又足,人们开始惯甚至喜欢这个称呼。尤其是海外市场, XPENG这三个字母简洁又有未来感,反而没什么文化包袱,路子宽了不少。
聊个跑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品牌名真的能影响销量吗?我倒是觉得,车企投这么多钱在研发上,品牌名也只是个放大镜,放大好的一面,也放大不足。小鹏就是见证。
说回车本身。未来新车型G01能不能撑起20万+价位的市场?以目前势头,估计没问题。因为同价位的对手,如蔚来ES6和比亚迪唐,那都是硬实力派,消费者在品质和续航上要求挺高的。小鹏如果能在软件体验和续航精准优化上再下点功夫,G01或许能稳住老客户,也吸引新用户。
我得稍微夸一夸自己之前的猜测不够严谨。前面我讲机器人大趋势好像有点大意了。人形机器人目前离真正商用落地还挺远的,技术难关多着呢。和汽车的供应链复杂度相比,机器人更像个长期投资,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也不奇怪。厂里那些机器人科研线上的一线工程师,天天跟我说工艺和成本控制难比开发新车高多了。
顺带提一句,某次和小鹏一位老销售聊天,他说:买车的人越来越理智了,谁都想多花点钱买点实打实的功能,而不是花在概念和炫酷表面上。这句话挺扎心,也让我意识到,硬科技是品牌生存的底层逻辑,吹来吹去没用。
我自嘲一句,写到这里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也被AI话题给带偏了。毕竟,芯片、自动驾驶、飞行器听上去很炫,但大多数用户买车时,还是更关心保养便捷、售后网点、续航里程这些接地气的问题。
说到保养,我临时心算了一下,以小鹏车系的电池组容量,和目前电价相比,百公里电费大概30元左右(体感估算),这还没算上充电桩的折旧和维护费。和同级燃油车比,短期看省点,但长远养车成本会受电池状态影响,二手保值率也不好说。有点像买台高科技手机,买之前你得想清楚,别买了几年就被旧电池拖累了。
车企供应链就像家庭做饭一样,材料好不好、厨师水准怎样直接决定味道,想让饭菜好吃,得从菜刀、食材下手。小鹏研发和供应链博弈其实也如此,芯片缺货让他们备货更谨慎,研发上线慢些,生意看上去稳了,可底下水还是凉的。这边工程师喊加班,市场部催订单,供应链却乱成一锅粥。
这几点说完,其实就是为啥这个行业没人敢说自己稳了。你能保证小鹏不翻车吗?难。就算技术先进,用户口味也会变,市场也会变,一不留神,就让对手追上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问问你们,看到小鹏这波转型,心里到底觉得是硬核发力还是好捞一笔?我倒觉得,两者夹杂着,这个混合现实才真实。消费者怎么看,销售怎么说,这些细节才是观察的重点。
结尾我想留个小细节给大家想想:据说小鹏内部每卖出一台车,售后服务中心平均要处理约3次用户反馈(估算值,样本少),这对他们保持技术迭代和用户口碑显然是个巨大挑战。技术领先没错,但用户体验到底能不能跟上,是汽车变身中国版特斯拉的拐点。
大家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