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订单高调宣传,交付速度缓慢,对比特斯拉销量强劲

订单数字一夜冲天,风头无两。某车企高调宣称近30万辆订单,然而7月只交付了寥寥六千余辆。按这个速度,恐怕四年都难以兑现承诺。镜头一转,再看看新能源SUV市场的头牌——特斯拉Model Y单月销量超过三万,几乎是这家“吹爆订单”车企的六倍。两相对照,连市场的遮羞布都被撕了个精光。

其实,订单大跃进并非新鲜事物。去年起,媒体已经盯上部分车企用订单量做文章。宣称几万辆订单,结果年终销量还不到数目的一半。这些数字,到底是真是假?答案耐人寻味。媒体采访车企高管时,对方摇头苦笑:“整个行业都这样,只有几千辆订单也得打肿脸充胖子,说破两万,再不然气势上就输了。”说穿了,这些订单不过是营销舞台上的烟雾弹,用来吸引旁观者的眼球。

车企订单高调宣传,交付速度缓慢,对比特斯拉销量强劲-有驾

今年有车企干脆把订单数据推至极致,将“30万”这个数字抛向市场。效果,当然不俗。比起扎实造车,这种纸上谈兵似乎性价比更高。至于什么时候能把这些订单兑现?先别管,反正品牌声量已经炒热。你不得不佩服,这种战术有点像当年手机圈的井喷盛世。

手机行业是吹水营销的鼻祖。几年前,预售数字一夜暴涨,百万千万都不是问题。背后是不是实盘,无人深究,反正外人也查不到后台数据。但只要把“爆款”、“秒空”的旗帜插在山头,消费者就会纷至沓来。更绝的是“饥渴营销”——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用户如蝗虫过境而来,一眨眼手机售罄,再一边倒地对着厂商破口大骂。厂商则稳坐钓鱼台,名声、关注双收。

有的手机厂商把这玩笑开到了海外市场。英国一位工程师“较真”破解网页代码,发现所谓的抢购火爆,实际不过“寥寥无几”。结果引来外国媒体调侃,成为业界茶余饭后的笑料。但在国内,吹水大赛照旧红火。此风一旦刮进汽车圈,画风就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车企订单高调宣传,交付速度缓慢,对比特斯拉销量强劲-有驾

手机可以炒订单,可以搞饥渴营销,毕竟生产快、价格低,用户愿意等几周。但汽车不同,价格动辄几十万,生产周期冗长,售后链路拉长数年。新车说是“爆订30万”,四年后交付,谁的期待能撑那么久?如果产品年年迭代,轮到交付,提前预订的车早成“老款”,谁还高兴地接盘?

更关键的是,车不是快消品,用户比手机粉丝难糊弄。买车重体验,重服务。有的公司网络还不健全,车主为了保养只好来回跋涉几百公里,图啥?宣传时高歌猛进,落地时苦果全由用户承担。还不止如此,高调承诺巨量订单,却难以同步提升产能,最后只好在营销层面“意念交付”,现实里连生产线都喘不过气来。

车企订单高调宣传,交付速度缓慢,对比特斯拉销量强劲-有驾

其实业内也有少数敢言之士,不断戳破泡沫。有的车企老板公开批评零公里二手车、有车降价数十万暗藏风险。刺破行业精心漂染的泡泡,让人“瑟瑟发抖”。汽车不同于手机,它不只是冰冷商品,更是日常生活的载体。车企搬来手机那一套,最终痛的还是自己。毕竟车出问题,售后网络一跟不上,用户抱怨声如潮,车主后悔何及。

车企订单高调宣传,交付速度缓慢,对比特斯拉销量强劲-有驾

说到底,造车是细水长流的事业,不是营销战场的“速成班”。手机行业的虚火用吹风机点得很旺,但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捶打。把这种套路嫁接到车市,吹的再高,也终有“打回原形”的一天。不如端端正正做实事,真刀真枪造好车,毕竟消费者不是永远的观众,他们也会用脚投票。

时代在变,套路也在变。但光鲜背后没有真本事,再华丽的数据都是沙上楼阁。新能源风口下,泡沫容易盛,车主难糊弄。至于那些“百万人抢购新车”的神话,留给市场一阵笑声,也算给浮躁行业敲了个响亮警钟。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