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车帝实测近40款智驾车型,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双双拿下100%通过率,成为唯一全科目通关的车型。消息一出,车圈炸锅。马斯克亲自转发,陶琳回应“不关注排名”,鸿蒙智行直接“不予置评”。一场本意为科普的测试,怎么就成了车企的“公开处刑”?我翻遍了懂车帝《懂车智炼场》两期视频、车企回应、专家点评,甚至拉上几位老司机朋友聊了一宿,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场测试,到底测的是车,还是人心?
一场“镜子”照出的智驾真相
先说说这场测试本身。懂车帝搞的《懂车智炼场》,听着像综艺,干的却是硬核活儿。他们拉来了近40款热门车——从问界、智界到小米、小鹏,从蔚来、理想到比亚迪、阿维塔,几乎囊括了你能叫得出名字的主流智驾玩家。测试场景也不含糊:夜间施工避让、紧急车道车辆识别、非标障碍物反应……全是高速上最容易“阴沟翻船”的高危场景。
测试方式也挺讲究:真实道路+模拟障碍物。比如夜里用反光锥桶模拟施工区,突然有车变道,看系统能不能及时识别、减速、避让。这种“半开放”环境,比纯实验室真实,又比完全开放道路可控,算是折中取巧。
结果呢?2023款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和Model X双电机版,双双100%通过,成了唯一“全勤奖”得主。这成绩一出,马斯克立马转发,还补刀一句:“在中国没本地训练数据,也能拿第一。”这话听着像凡尔赛,但细想有点扎心:人家靠全球数据+算法模型,在中国“客场作战”,居然干翻了一众“本土作战”的选手。
车企回应:有人照镜子,有人装睡
测试结果一出,车企坐不住了。
岚图汽车的邵明峰倒是坦诚:“这测试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行业共性瓶颈。”他点出两个关键问题:高速避险能力不足、非标障碍物识别弱。这话我认同。你让系统识别标准锥桶没问题,但要是路上躺个塑料袋、一块木板,甚至一只流浪猫,很多系统就“选择性失明”了。这不是某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都在爬坡。
鸿蒙智行(背后是华为)的回应最硬气:“已看到某平台测试,不予置评。”四个字——“不予置评”,翻译过来可能是:“你这测试不专业”“场景太极端”“我们不玩这套”。但问题是,极端场景恰恰是事故高发区。用户买智驾,不就是图个“万无一失”吗?你总不能说“路上没那么多锥桶”,对吧?
最让我意外的是特斯拉副总裁陶琳的回应。她说:“我们也是从媒体上看到结果,不关注排名。”这话听着云淡风轻,但潜台词很清晰:排名是虚的,安全是实的。她没否认成绩,也没吹嘘,反而把话题拉回到“安全无上限”这个本质问题上。这波操作,稳。
我试过Model 3,说点大实话
说到这儿,我得坦白:我开过Model 3,不是测试车,是朋友那辆2023款后驱版。那天从上海到杭州,全程开启Autopilot,说实话,它的车道居中能力确实“稳如老狗”。不像某些车型,走着走着就往边上“蹭”,得你不断微调。
但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它对“非标准行为”的预判。有一次前车突然减速,但没打灯,Model 3提前0.5秒就开始缓刹,比我反应还快。我当时就想:这系统是不是“会读心术”?
后来我研究了一下,发现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虽然还没在国内开放,但它的纯视觉方案+BEV(鸟瞰图)感知模型,确实有点东西。它不依赖高精地图,而是靠摄像头实时“看”世界,像人一样理解路况。这就像一个“街头生存高手”,哪怕到了陌生城市,也能靠观察活下去。
但问题也在这儿:纯视觉有极限。雨雾天、强光下,摄像头容易“失明”。而像小鹏、华为这些用激光雷达的,虽然成本高,但在极端天气下更可靠。这就像戴眼镜的人和不戴眼镜的人,各有优劣。
真实用户怎么说?
我特意找了两位用户聊了聊。
一位是蔚来ET7车主老李,他说:“我开NOP(导航辅助驾驶)上高速,遇到施工区,系统有时候会‘愣一下’,然后退出。得我接手。”他挺无奈:“宣传说L2+,结果关键时刻还得靠人。”
另一位是小鹏G9车主小王,他反而挺乐观:“我知道系统有局限,所以从不完全依赖。但它的变道逻辑很‘人性化’,不像有些车,突然就切过去,吓人。”
这两位的反馈,其实印证了专家王振华教授的观点:单次测试高分≠全面可靠。智驾不是“考试”,而是“实战”。你考100分,不代表路上不出事。
横向对比:特斯拉 vs 小鹏 vs 问界
咱们拿三款车说事:特斯拉Model 3、小鹏G6、问界M7。
维度 特斯拉Model 3 小鹏G6 问界M7
感知方案 纯视觉(8摄像头) 视觉+激光雷达(2颗) 视觉+激光雷达(1颗)
算法逻辑 全球数据训练,BEV+Transformer 城市NGP,依赖高精地图 ADS 2.0,不依赖高精地图
高速表现 车道保持稳,变道果断 施工区识别较好,但偶发退出 复杂路口处理强,高速保守
用户依赖度 高(因体验流畅) 中(需手动接管较多) 中高(华为背书信任感强)
我的看法:特斯拉赢在“系统流畅性”和“算法成熟度”,但硬件冗余少;小鹏和问界赢在“感知冗余”和“本土化优化”,但软件体验仍有提升空间。没有绝对赢家,只有不同选择。
智驾的未来:别卷排名,卷安全
这场测试,表面看是车企“排座次”,实则暴露了一个更深层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评价智能驾驶?
是看它能通过多少测试场景?还是看它一年减少了多少事故?目前行业没有统一标准。懂车帝的测试虽有参考价值,但毕竟只是“一次性快照”。真正的智驾能力,得看长期数据、用户反馈、事故率。
我支持懂车帝做科普,但反对“唯排名论”。任何测试都是相对的,安全才是绝对的。车企不该为了一次测试成绩内卷,而应把精力放在算法迭代、用户教育上。比如,多教用户什么时候该接管,怎么接管,比吹“全场景覆盖”更有意义。
未来,我看好“数据驱动+用户共治”的模式。就像手机系统更新,智驾也该通过OTA不断进化。但前提是,车企得敢公开数据,接受监督。
最后说两句
这场争议,让我想起一句话:智能驾驶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活得久。
特斯拉这次拿了第一,但不代表它永远第一。小鹏、华为、比亚迪们正在猛追。竞争是好事,但别忘了初心:辅助驾驶,是为了让开车更安全,而不是让车企更风光。
所以我想问各位车友:
如果你买智驾车,是更看重测试成绩,还是日常体验?
你敢完全信任L2级辅助驾驶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朋友,送懂车帝《智炼场》测试同款反光锥桶模型,纪念这场“智驾大考”。
对了,幕后花絮:拍摄时,一辆测试车差点撞上模拟障碍物,司机手速拉满才避免。这说明啥?再强的系统,也得有人兜底。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