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血腥内卷,但是你万万想不到,最大的赢家不是华为、小米、比亚迪,而是安徽。
今年上半年,安徽以150万辆汽车产量第一次超越了广东,登顶了全国榜首,产能占了全国1/4,成为血腥厮杀的中国汽车江湖里边最大的一匹黑马。
安徽人造车真的太猛了,比亚迪的王传福芜湖人;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巢湖人;
蔚来创始人李斌太湖人;
华为余承东六安人。
再加上本地江淮汽车,管你是新势力旧势力,都有安徽人。
造车淮军大佬之多,人才之广,实力之强,那绝对是冠绝全国。
关键是他们从安徽走出去,又带着产业反哺安徽,硬生生的把别人瞧不上的老家打造成了汽车超级工厂。
在合肥长丰县,当地人以前是5分钟烙一个烧饼,现在50秒下线一台比亚迪。
年产95万辆,帮助合肥新能源的总产量突破了137万辆,大幅的领先上海、广州、重庆这些传统的汽车重镇。
出口方面,坐镇芜湖的奇瑞是王牌。去年就让安徽汽车出口成为全国第一。
如今的安徽,全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了2,700家,不用出省,一辆车从螺丝到芯片都能给你配齐。
带来充足的30多万稳定的高薪就业,彻底打破安徽人背井离乡的打工传统。
常住人口的增量不仅全国第二,还成了中部唯一人口正增长的省份。
其它的汽车重镇要么有国企大厂,要么沿海便利,要么战略重镇,那安徽凭的是什么呢?
这个印象里的农业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到底是如何完成蜕变的呢?
我是浮云,点赞关注,你会暴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安徽为啥能够在造车上像黑马一般的崛起。
论天赋条件,安徽实在是不太好,大量老少边穷地区,还分成了皖南、皖北、皖中三块散装,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著名的黄泛区,为了上保河南下保江浙沪,自己承受了泄洪的惨痛。
典型的工业要素绕道走的地方。外部投资想都别想。
90年代,堂堂省会合肥,甚至连条铁路主干线都没有,被笑话成一个大县城。
可是穷则思变,安徽对于科技和教育的重视,早在1970年代就种下了。
当时呢,中科大从北京南迁,有四个省作为候选地址。安徽是最不起眼,最不被看好的。
无奈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其中三个,都摇头拒绝了。实在是没有办法解决6,000多师生的吃穿用度问题。
只有安徽主动表示,就算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合肥更是勒紧裤腰带,拿出了手里最好的条件。
为了中科大,合肥宁可停掉市政府的电,也要先保证校园供电,宁可让师范学校搬迁,也要把最好的房子给中科大的师生住。
哪怕自己吃糠咽菜,也要在教室和宿舍装上暖气。安徽明白,科学之火一旦熄灭,想再点燃就难了。最后呢,中科大也不负众望,反哺中国高科技。
被誉为中国现代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墨子号卫星总设计师就来自中科大。
也正是有了中科大科学岛等一些科研底盘,合肥在新能源、芯片、量子通信等领域才能够先人一步的布局。
2025年,在代表顶级科研能力的全球《自然》杂志指数中,工科大在物理化学领域高居全球第一,综合排名呢,仅次于哈佛大学,力压国内外的顶级高校。
也把合肥和安徽的科创实力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护学护才的态度,一直延续到了合肥工业大学。
人送外号汽车界的黄埔军校,这绝对不是夸张。
河工大的车辆工程专业,有着60多年的历史,培养了超过15万名汽车人才,几乎为中国汽车行业输送了1/3的人才。
从河工大毕业的校友,几乎都在国内外的汽车企业里面担任着核心岗位。
比如说东风汽车的前总理苗圩,奇瑞的董事长尹同跃,江淮汽车的前董事长左延安等等。
除了这些业界领军人物之外呢,宁德时代的联合创始人,号称电池技术灵魂的黄仕林和众多车企当中的一大批技术骨干也都来自合工大。
合工大不仅培养了无数汽车行业的大佬,还早早的就开始了产学研一体化,他最早开设智能车辆工程、新能源、三电、车联网、量子通信等一些专业,和蔚来、比亚迪、奇瑞深度绑定,直接帮车企攻关,成果马上转化成产品。
像巨一科技就是合工大技术入股孵化的上市公司典范。
正是有了这座黄埔军校,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和技术,安徽的汽车产业链才能够越跑越快。
安徽能够有今天的格局,合肥的龙头作用功不可没。
20多年前,合肥GDP全国才80多位,跟隔壁的河南周口、湖北的黄冈一个档次。
不仅沿海没有航运,一度连铁路干线都没有。去上海、南京还要北上绕道蚌埠徐州一圈。
堂堂一个省会,被人笑话是中国最大的县城。合肥没有资金优势,没有产业基础,没有便利的交通,没有优质的资源。靠什么才有今天呢?
答案好像跟其他城市也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合肥真诚到骨子里的招商引资了。
2005年,453支招商小分队,全国各地联系老乡,一年跑了982个项目,配套供应链直接给你搬到家门口。
无论是钢板压缩机还是电机磨具,缺啥补啥。
最典型的例子呢,就是豪赌了京东方。
今天,华为等一些科技企业被制裁,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之所以会被卡脖子,关键就是缺少高端芯片、高端屏幕。
早在2008年,穷小子安徽就第一个站了出来,扶持高端屏幕斗争。
当时,日韩垄断液晶屏,一块屏就占了整机成本的2/3,而且没有国产替代。
京东方是中国唯一有希望突围的液晶屏幕企业。但是,彼时的京东方刚挺过危机,连工资都发不出,创始人都快放弃了。
安徽一看,这可不行啊。于是安徽暂停修铁路,把省下的196亿给了京东方。
当年的财政收入才300亿,这可是当年合肥财政收入的2/3啊。京东方也没有辜负合肥的信任,咬牙做出先进生产线。
18年就把屏幕做到了全球第一,帮助合肥成为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合肥也沿着产业链深挖,从显示屏、芯片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给出了完整的工业路线图。
当然,激流勇进总要付出代价的。安徽的很多兄弟城市,都吐槽自己是给合肥充电的15个充电宝。
资金、资源、项目源源不断的流向省会,地方经济发展难免出现不平衡。
而合肥的房价飙涨,更是成了不少市民的心头痛。前阵子,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5年5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全国整体环比下跌,同比跌幅收窄。
但是,在一片降温声当中,合肥却杀出重围。6月新房价格环比上涨了0.94%,不仅甩开了北上广深,还超过了南京、杭州等一些热门城市,涨幅居全国第一。
这些波动其实都是产业转型的阵痛,就好像一个人要创业,就必须要忍受节衣缩食的痛苦,才能够有明天的从容不迫。
今天的安徽汽车产业,已经不是单纯的生产数字,而是一条覆盖研发、制造、出口、人才培养的超级产业链。
回望来路,从被嘲笑的大县城到中国汽车第一省,安徽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把产业链上的一颗颗螺丝拧紧,再把发动机调到最大马力,它的每一次加速,都是在承受压力后喷薄而出的力量。
正是这份坚韧和执着,让安徽厚积薄发,我们也相信,未来这辆安徽号肯定会跑得更快更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