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总有些说不清的味道,混着新车的塑料内衬、拍摄灯的热浪,还有某种舆论的躁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采访区摆满横幅和道具,几台崭新的新能源车静悄悄地停在那里,等待下一位试驾者“上阵”。后台,手机屏幕里不停刷新——央视新闻发了一条微博,大字写着“肯定小米等北京车企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不远处,小米新车事故的新闻还在热搜盘桓。气氛有点矛盾,就像是大冬天穿反了棉裤——表面看着暖和,细想却透着凉意。
如果你是现场的记者或消费者,看到热搜上一边是“安全事故频发”,另一边却是媒体“点赞创新”,你会怎么想?是攒着一口气去试驾,准备下一场自媒体赞歌,还是心里咯噔一下,问一句:“这个车,究竟安不安全?”言辞之间的温度,其实比新车坐垫还要难琢磨。
从头说起,这事的起因其实并不复杂。小米跨界造车,技术、营销一把梭,市场开局也算漂亮。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车,媒体自然不会吝啬褒奖。从报道流程来说,这是一种“合时宜的”正向舆论推送。可接连不断的事故——刹车失灵、电池爆燃、行驶中断电等问题,却又像在漂亮的车漆上划出道道痕迹。与这些负面细节交错出现的,是央视的那则表扬微博。“事故车”与“创新者”这两股叙事,如同两辆擦肩而过的小米SU7,各自闪着大灯,却都不能代表全部的真相。
坦率地说,我对创新没什么意见,对表扬也没什么偏见。行业得发展,企业需要激励,谁都有高峰时的掌声。可当事故一再发生,安全成了悬在每个消费者脑袋上的利刃,那些急不可耐的表扬,多少让人感觉气氛不对头。这就好比法医听到“死者无大碍”,是一句反讽——有些事,明明放在眼前,却被轻描淡写地绕了过去。
用职业习惯来说,人命关天的问题,总需先弄清楚“是怎么死(出事)的”“责任归谁”。媒体,尤其是央视这种舆论领头羊,更没有装聋作哑的余地。赞美固然好,但比赞美更重要的,是把该问的问题问出去,把能查的证据查到底。而不是在事故调查未明、企业回应模糊的当口,率先盖章“行业先行者”,把风险当成成长的代价略过不提。这样做,既容易让大众怀疑媒体的中立性,也让企业滑向“被保护”的幻觉。说得直白点,刹车踩不住的时候,谁也靠不住彩虹屁。
当然,媒体要监督,也要给创新留空间,两头都不是省油的灯。市场发展需要正面预期,技术突破确实可贵,不能揪着个别企业的问题无限拔高。但同样,媒体如果只盯着成绩,把事故当成小概率乌龙,公众的信任也会发生“逆变”。毕竟,对汽车安全的最低要求,是“别把XX创新成遥控棺材”。
在这个舆论场里,最容易困惑的,恰恰是“该表扬,还是该批评”。理论上,理想的媒体监督像是在走平衡木——一头是鼓励发展(阳光下的掌声),一头是公正监督(暗处的冷眼)。但现实是,平衡木的宽度取决于事故的厚度。如果负面不断压证,任何轻飘飘的赞美都像踩在棉花上,不稳当。媒体如果在该“亮灯”的时候只顾赞许,很快就会被质疑为“企业公关部”。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负责的监督?我更倾向一种“抓住主线、分清因果”的方式。给创新点赞,没错,但这必须建立在安全底线上——即便不能每次事故都第一时间查明真相,也得追问企业有没有透明回应、有没有主动召回、有没有邀请独立第三方检测。比如,报道小米的技术进展时,能不能同步附上“当前在调查的安全问题进展”?拉出来和同行业的安全指标做个对比,让读者能自己判断这到底是成长的阵痛,还是原地不动的疏漏。
实话说,我们媒体人有时候也挺无奈。查得太深,被指责“抹黑中国制造”;写得太轻,又成了“企业舔狗”。不偏不倚很难,干脆关门歇着?可惜,行业监督不是低头摆摊,少卖俩锅贴不疼不痒;而是要把每一次事故都查到“脱骨剔筋”,让真相和责任裸露出来。否则,哪天你家的车真出了事,谁来为那一句轻飘飘的“首创贡献”买单?
公安现场勘查讲究“不放过一个指纹”,同理,媒体监督也不能漏掉每一丝风险。创新是好事,值得被看到;事故是坏事,更必须被看见。关键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能不能让两者同框出现——光芒和阴影一起,别怕丑。
故事说到这,总得收个尾。站在这条媒体平衡木上,没人能保证永远不掉下来。表扬不等于护短,批评也不等于唱衰。面对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作为信息链条上的一环,我们愿意相信创新的驱动力,也希望不必以生命安全为代价。问题留在这里:要在安全、创新和监督之间画一条清晰的分界线,究竟有没有可能?还是说,这本来就是一道必须反复踩实、永远无法跳下来的平衡木?你会选择在哪一侧停留?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