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7月1日,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缓缓驶下生产线。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标志着比亚迪全球化战略迈入新阶段,更以“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为拉美新能源产业转型注入强劲动能。从宣布建厂到首车下线仅用15个月,比亚迪用速度与效率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的出海范式。
一、技术赋能:中国智造的硬核输出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落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首次以全产业链形态深度融入拉美市场。该基地总投资55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71亿元),涵盖电动客车底盘、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及磷酸铁锂电池材料三大核心工厂,规划年产能15万辆,可生产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动车型。工厂搭载比亚迪最新一代刀片电池技术、e平台3.0架构及智能驾驶系统,从底层技术到整车制造,实现“中国方案”的本地化适配。
巴西分公司总经理李铁在仪式上强调:“我们将以巴西为支点,撬动整个拉美市场的技术转型。”事实上,比亚迪已在此布局多项创新:针对巴西广泛使用的乙醇燃料,开发混合动力灵活引擎,实现“绿色燃料+电力”的可持续解决方案;联合中巴两国超100名工程师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已获巴西总统卢拉点赞,并计划在COP30气候大会上展示。这些技术突破,让“中国智造”在拉美市场摆脱“廉价低质”标签,转向高端技术输出。
二、本土化深耕: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共建”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里程碑意义,不仅在于产能落地,更在于其构建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本土化生态。工厂目前雇佣约1000名员工,其中80%为巴西本地人才,未来满产时将创造2万个就业岗位。李铁透露,比亚迪正通过“技术换市场”模式,与本地供应链伙伴共建产业集群:从电池材料到车身零部件,逐步实现70%以上零部件本地化采购;计划在巴西设立研发中心,聚焦太阳能、电动巴士及乘用车技术,让工程师团队“更贴近市场前沿”。
这种深度本土化战略已见成效。2024年,比亚迪在巴西销量突破7.6万辆,市占率跃升至9.7%,跻身汽车品牌零售榜第四;2025年一季度销量超2万辆,成为新能源冠军。更关键的是,比亚迪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推广中国文化,重塑了中国品牌的海外形象。李铁举例:“我们开发的VtoL对外放电技术,让巴西用户能在野外使用电动SUV为电器供电,这种‘科技赋能生活’的理念,正改变当地消费者对中国车的认知。”
三、全球化棋局:从拉美到全球的支点效应
巴西工厂的投产,是比亚迪全球化版图的关键落子。截至2025年,比亚迪已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建成三大海外乘用车基地,年产能合计超60万辆;匈牙利欧洲总部与印度工厂也在规划中。配合6艘自有汽车运输船组成的“海上舰队”,比亚迪正构建“本土生产+跨洋运输”的双轮驱动模式,将新能源足迹扩展至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印证了这一战略的成效: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6.43万辆,同比增长128.25%;6月单月销量突破9万辆,创历史新高。正如中国投资协会专家支培元所言:“比亚迪的海外扩张,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规避贸易壁垒,为全球产业竞争提供‘中国方案’。”
四、未来展望:绿色转型的全球样本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投产,恰逢拉美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期。巴西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新能源车占比提升至30%,而比亚迪的灵活燃料技术、公交电动化方案,正成为政策落地的核心抓手。巴伊亚州州长罗德里格斯在仪式上直言:“这座工厂将推动巴西经济绿色化,成为技术转型的典范。”
从15个月极速建厂,到“由巴西人制造属于巴西人民的汽车”,比亚迪用行动证明:中国智造的出海,不仅是产能的转移,更是技术、生态与责任的全球共享。当首车驶下生产线,一个更绿色、更创新的拉美,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