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外销量暴涨159.5%,国内市场为何下滑15.45%?

事件梗概

2025年7月,比亚迪的销量数据引发市场关注。总销量34.4万辆,同比仅增长0.56%,其中国内销量下滑15.45%,但海外市场表现亮眼,单月出口8万辆,同比增长159.5%,在英国市场甚至超越特斯拉。这种“国内跌、海外涨”的局面,反映出比亚迪正经历战略转型的阵痛。

比亚迪的产品矩阵也面临挑战。王朝网的主力车型汉、秦、元等销量同比暴跌26%-43%,而海洋网销量首次超过王朝网,但两者定位重叠,导致内部竞争加剧。比亚迪的“车海战术”效果不佳,新车虽多,但爆款稀缺,技术优势逐渐被友商追赶。

在高端化进程中,比亚迪的腾势、方程豹、仰望三驾马车表现平平。腾势D9月销8331辆,与理想L9的周销量9181辆差距明显;方程豹钛3被吐槽“高端外壳下藏着经济型内核”;仰望U8月销仅80辆,同比下滑22.78%。品牌认知和技术投入的落差成为高端化瓶颈。

为应对困局,比亚迪调整技术路线,取消部分车型上市计划,集中资源开发超级E平台和下一代智驾系统,目标提升综合能效10%-15%。同时,固态电池的装车测试也在进行,理论续航1875公里,引发行业关注。

供应链管理方面,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引发争议。其构建的“技术-制造-回收”闭环生态虽具竞争力,但规模扩张带来的品控压力不容忽视。

比亚迪海外销量暴涨159.5%,国内市场为何下滑15.45%?-有驾

比亚迪的销量放缓并非衰退,而是转型的开始。面对国内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技术竞争从“参数比拼”转向“体验为王”,比亚迪的调整既是主动求变,也是被动应战。未来,比亚迪的海外市场突破、超级E平台量产和固态电池技术,或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

全新原创文章

2025年7月,比亚迪的销量数据让市场五味杂陈。总销量34.4万辆,同比仅增长0.56%,其中国内销量罕见地下滑15.45%,但海外市场却像坐了火箭,单月出口8万辆,同比增长159.5%,在英国市场甚至把特斯拉甩在了身后。这种“国内跌、海外涨”的局面,让人不禁想问:比亚迪这是怎么了?

比亚迪海外销量暴涨159.5%,国内市场为何下滑15.45%?-有驾

有人说,比亚迪这是把国内市场当“提款机”,海外市场当“试验田”。但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55%,市场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博弈”,比亚迪不得不调整策略,应对这场“持久战”。就像一位资深车评人说的:“以前是百米冲刺,现在是马拉松,谁能笑到最后还不一定。”

比亚迪的产品矩阵也遇到了麻烦。曾经横扫市场的王朝网,如今成了销量下滑的重灾区。汉、秦、元等主力车型销量同比暴跌26%-43%,连“国民神车”秦PLUS都被吉利银河A7抢去了风头。更尴尬的是,海洋网的崛起似乎是以“兄弟相残”为代价——7月海洋网销量17.9万辆,首次超过王朝网,但两者定位高度重叠,导致“左手打右手”的局面。

比亚迪海外销量暴涨159.5%,国内市场为何下滑15.45%?-有驾

这种困局的背后,是比亚迪“车海战术”的后遗症。2025年虽然一口气推出20多款新车,但真正能打的爆款屈指可数。有经销商私下抱怨:“厂家就像在撒网捕鱼,网撒得太开,反而抓不到大鱼。”更致命的是,消费者对技术进步的感知越来越弱——当友商的混动油耗做到3.8L,智驾系统实现城市领航,比亚迪的“技术护城河”正在被悄悄填平。

在高端化进程中,比亚迪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腾势、方程豹、仰望三驾马车的表现,堪称比亚迪高端化的“晴雨表”。腾势D9月销8331辆,看似不错,但对比理想L9的9181辆周销量,差距一目了然;方程豹钛3虽然月销8500辆,但被网友吐槽“高端外壳下藏着经济型内核”;仰望U8更惨,月销仅80辆,同比下滑22.78%。

比亚迪海外销量暴涨159.5%,国内市场为何下滑15.45%?-有驾
比亚迪海外销量暴涨159.5%,国内市场为何下滑15.45%?-有驾

这种尴尬,本质上是品牌认知的“错位”。有车主犀利指出:“开着腾势去谈生意,客户还以为我买了辆‘精装比亚迪’。”更要命的是,比亚迪在高端市场的技术投入与消费者感知存在落差——当仰望U8的“应急浮水”功能还在实验室测试时,蔚来ET9的“天枢SkyOS”系统已经实现了量产落地。

面对困局,比亚迪正在下一盘“大棋”。2025年8月,比亚迪宣布取消宋L GT等车型的上市计划,将资源集中到超级E平台和下一代智驾系统。这套平台整合了纯电、插混、增程三大技术路线,目标是将综合能效再提升10%-15%,彻底解决“同平台不同质”的行业难题。与此同时,固态电池的装车测试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理论续航1875公里的技术突破,让行业惊呼“这是要重新定义电动车规则”。

这种战略调整,就像一场“豪赌”。有行业专家分析:“比亚迪这是在学苹果——用技术代差重新建立壁垒。”但也有质疑声:“当友商在智驾体验上疯狂内卷时,比亚迪却在补电池的课,会不会错失智能化的窗口期?”

在销量数字的背后,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供应链战争。2025年,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尽管官方解释“非强制要求”,但这种“中国式议价”还是让业界倒吸一口凉气。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正在构建“技术-制造-回收”的闭环生态——从刀片电池的材料创新到电池回收的千亿级市场,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质量口碑的隐忧。有车主在抖音爆料:“比亚迪的加工厂全是临时工,做工粗糙得像‘手工耿’的作品。”这种吐槽虽然极端,但也反映出规模扩张带来的品控压力。如何在降本增效与质量把控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比亚迪必须破解的难题。

比亚迪的销量放缓,不是衰退的信号,而是转型的开始。当国内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当技术竞争从“参数比拼”转向“体验为王”,比亚迪的调整既是主动求变,也是被动应战。就像王传福在内部会议上说的:“我们不是在和友商竞争,而是在和时代赛跑。”

未来的比亚迪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变化中窥见端倪:海外市场的持续突破,可能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超级E平台的量产落地,可能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固态电池的装车测试,可能改写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这场转型,注定是一场充满阵痛的“凤凰涅槃”,但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真正成为“世界的比亚迪”。

比亚迪海外销量暴涨159.5%,国内市场为何下滑15.45%?-有驾

转型的路上,比亚迪正在书写自己的新篇章。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