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豹17.98万的价格一爆出来,奇瑞iCAR那边会议室的热气估计比锅炉还猛。朋友小李在奇瑞供应链部门跟我吐槽,老铁,这波真不好打,咱自己家品牌都得掂量掂量。你想啊,17.98万买到一辆挣扎在主流新能源阵营里的选手,比亚迪背书的品牌力和渠道铺设,一看就把价格当刀用。
咱先别急着骂,真说价格就只看标签,那就太理想主义。方程豹的成本结构我倒是大概明白些,毕竟之前跟几家代工厂聊过,电池成本占了整车价的大约40%左右(不限型号,粗略估算)。他们背后有比亚迪这样的供应链支持,不是一般车企能随便抄的小抄。就像你家里买个进口厨具,跟邻居家国产锅的一对比,差价就摆在那里。奇瑞iCAR的价格要硬刚,得先从上下游把成本吞了。谁怕谁啊?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维修师傅跟我说:同一个价位的车型,方程豹这种配置,用料和质量感都不错,养护成本相对稳健,就是售后网点少点,麻烦点儿。这话有点意思。说实话,目前主流新能源汽车的质感通病也就没差多少,关键还是品牌和服务体验,这倒是一个变量。传统车企的服务网络跟品牌认知反而撑住不少客户,但价格打下来后,还能撑多久?有人不怕砸,也有人实在撑不下。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跟车友大群里聊天,有人说国产新能源车贬值快得吓人,开了两年赶脚剩个4成价。这种数字没法普适,毕竟刚上市新车没多少真实保值率数据,连大数据分析师都有点抓瞎,但至少感觉比传统燃油车差一截。你说保值率问题,是不是买车时就得算算百公里成本?粗算一次,18万买台车开三年,总费用摊下来,比起同级燃油车差距让我纠结。也许新能源的省油钱能补贴点,但跑不了太久的车,心理不踏实。
说回奇瑞,iCAR V27的定位其实还没完全明朗。之前我的大致想法是它可能会跟iCAR 03、V23兄弟形成错位竞争,但现在看来可能内部还得再掂掂。因为价格战一旦打起来,整个品牌梯队就被打乱节奏了。小李给我说了句感觉挺细思极恐的话:兄弟,咱们这供应链比起比亚迪差远了,说到底就是没人能帮你砸价,砸完最后自己还得承担。这让我意识到,价格不仅是对外的筹码,更是对内供应链梳理能力的考验。你要是供应链上半环节对于单车利润没底气,芯片、电池这些核心零部件根本优惠不了那么多。
唉,说到这里,我得自我嘲讽一下,前面我刚说成本结构大概是40%电池,其实不同车型差别很大,这个比例浮动得厉害,不能拿来做绝对结论。倒不是我没做功课,而是这个领域的水太深,数据也不透明。你可能会问,那你怎么对价格有方向感?其实细思极恐的是,很多战略定价背后都是看谁撑得久,资金实力比技术更关键。
不管怎么说,价格是一把双刃剑。方程豹那个狠招一出,奇瑞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性价比和品牌策略。背后供应链博弈,比咱们日常想象复杂得多。想象一下,供应链像个八宝粥锅,各种原材料、工时、电池、软件服务多口料搅在一起,每加一种料都得控制成本和质量,不然粥一锅全坏。奇瑞这种综合实力,夹在大树底下说好话不难,硬刚就难了。
不禁想问问诸位,你觉得在这样刀刀见骨的价格里,国产新能源车的品质的平均值还能被多少信任撑住?还是说,价格滑梯一旦下去了,消费者的期望和行业的底线也会松动?厂商们的下一步是继续内耗,还是凭借技术和服务打破价格战的泥沼?其实我还蛮好奇的,毕竟咱们都不是专业的定价师,但一线车企的谈判桌上,这价格屠夫游戏早比我们想象的刺激多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