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万小米超跑四天趴窝!女车主拒修车怒讨说法,安全红线震行业

62万小米超跑四天趴窝!女车主拒修车怒讨说法,安全红线震动行业

杭州商场闸口前,62万元的小米SU7 Ultra突然“死亡”——屏幕弹出三道刺眼红字,方向盘锁死,20公里时速下的骤停让车主浑身冰凉:“若在高速上,我和家人可能已没命!”

62万小米超跑四天趴窝!女车主拒修车怒讨说法,安全红线震行业-有驾

一、惊魂一幕:新车200公里内的“猝死”

7月15日,范女士在杭州小米交付中心喜提等待四个月的SU7 Ultra“挖孔版”。这台号称“性能比肩保时捷”的国产超跑,落地价62.09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额外花费4.2万元,占整车价7%。

第四天傍晚,车辆以20公里/小时驶出商场闸口时,突发诡异故障:

  • 屏幕瞬间弹出“低压系统异常,无法支持所有功能”“车辆即将关闭”三重警报;

  • 所有按键失灵,自动挂入P挡,多次重启无效;

  • 拖车回厂后,售后轻描淡写称为“小零部件故障”,却拒出质检报告,仅承诺免费维修。

范女士援引《家用汽车三包规定》第22条,坚持7日内安全故障退车,而小米拖延十余日未决。此刻,这辆趴窝超跑仍停在车间,如同62万元买的“工业盲盒”。

二、致命隐患:从“装饰门”到安全红线失守

此次低压系统故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小米品控危机的延续:

  1. 虚假宣传连环爆雷
    5.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前舱盖,被实测证明无导流、无散热、无下压力,烟雾测试显示气流停滞,与官方宣传的“赛道级空气动力学”严重不符。300名车主联名起诉,要求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退一赔三”,创下新能源车维权规模纪录。

  2. 安全冗余设计缺失
    青岛SU7 Ultra碰撞后副驾酒类起火,暴露电池应急防护不足;3月赛道首撞安全气囊全开,1548匹马力却无配套驾驶培训,高功率电机成“新手杀手”。

  3. 品控与售后双塌方
    车主口碑揭示矛盾:加速2秒、回头率200%的光环下,隐藏着后排仅一拳半空间、标称550km续航实跑300km的硬伤。更致命的是,故障发生后小米拒出质检报告,将车主推向维权孤岛。

三、维权困局:三包法挡不住的责任推诿

法律界人士指出核心矛盾:若故障涉及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部件,小米必须依法退车;但若归咎于“小零部件”,则需第三方检测定性。小米的应对策略令人心寒:

  • 拖延战术:以“协商中”为由冷处理,范女士车辆被扣车间十余天;

  • 补偿陷阱:碳纤维维权事件中,仅以2万积分(约2000元)补偿4.2万元选装件,被讽为“螺丝价赎命钱”;

  • 诉讼围城:8月20日,上海松江区法院将开庭审理小米汽车买卖合同纠纷案,此前已有车主发起集体诉讼。

四、行业警钟:高端化不能以安全为代价

小米汽车的困局折射新能源赛道集体焦虑:

  • 供应链品控失控:碳纤维部件依赖人工热压罐工艺,产能不足却强推高价选装,终遭功能缩水反噬;

  • 营销话术超越技术储备:对标保时捷的参数狂欢中,忽略低压系统突发故障等基础安全冗余设计;

  • 用户信任体系崩塌:从“为发烧而生”到“为维权而战”,售后响应的滞后让情怀粉集体倒戈。

真正的豪华不在风洞实验室参数表,而在车主按下启动键时的安心感。

启示:重塑安全与诚信的生死赛

雷军曾称造车是“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但若持续漠视三组关键数据:

  1. 44万选装件背后的期待值(60%车主为碳纤维买单);

  2. 7日退车法定时限的严肃性

  3. 285KG下压力宣传与0功能的落差——
    这场创业或将重蹈手机业务信任危机,且代价更为惨痛。

车轮上的科技帝国,首先要筑牢生命防火墙。

您如何看待此次事件?欢迎留言讨论:

  1. 若您是范女士,会坚持退车还是接受维修?

  2. 新能源车频发品控问题,您认为监管该如何发力?

  3. 对小米汽车的未来,您仍抱有期待吗?

截至发稿,那台62万的SU7 Ultra仍沉默在车间。而无数准车主正紧盯屏幕,等待小米给出比加速参数更重要的答案:安全与责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