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米汽车的一场大讨论在网上可以说是闹得沸沸扬扬,源头就是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句话。
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雷军真的觉得造车只要好看就行,还是有人在背后故意带节奏,把事情搞大?
咱们今天就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门道。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去年四月份的一次采访。
当时雷军聊到小米汽车的设计理念,说了一句:“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话要是放在平时聊聊天,可能大家听了也就过去了,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车开出去有面子,看着舒心呢?
可问题是,这话是从一个马上要推出自己第一款汽车的企业家嘴里说出来的。
在互联网这个放大镜下,这句话迅速被单独拎了出来,意思就全变了。
很多网友和一些媒体就开始质疑:“什么?小米造车把好看放第一?那安全呢?我们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难道还不如一个外观重要吗?”一时间,“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的标签就像雪片一样飞了过来,贴在了还没正式上市的小米汽车身上。
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品牌来说,这顶帽子都太重了,尤其是对一个新品牌。
因为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买车,不管它是油车还是电车,安全绝对是底线中的底线,是考虑所有问题之前必须保证的那个“1”。
如果这个“1”没了,后面再多的零,比如好看、智能、续航长,都等于零。
所以,当大家听到小米的掌门人似乎把安全排在了好看的后面,心里的警报自然就拉响了。
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质疑,雷军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在11月16号这天,亲自下场,在自己的微博上连续发了好几条内容,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
他解释说,他当初说“好看是第一位的”,和“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这两件事根本就不矛盾。
他觉得,网上有很多人是故意截取他的一句话,掐头去尾,歪曲他的原意来抹黑小米。
他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也很好理解。
就好比我们装修房子,你跟设计师说的第一个要求可能是“我希望家里是现代简约风,要好看”,但你心里肯定默认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房子的承重墙不能动,水电线路必须安全可靠。
你不会特意去跟设计师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因为这是最最基本、不言而喻的常识。
雷军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安全是小米汽车的“地基”,是刻在骨子里的、不容动摇的准则。
在这个坚实的地基之上,他们再去追求让消费者第一眼就心动的好看设计。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在事后找补,雷军还直接晒出了四张他过去一年里发的微博截图,用事实说话。
这些可都是在小米SU7正式发布之前,他就公开说过的。
咱们来看看他都说了些什么。
在2023年12月28日,他发文说,小米汽车是“采用最严苛的安全标准来设计的”。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他紧接着就上了一堆普通人可能看不太懂,但非常硬核的数据。
比如,车身是钢铝混合的,其中高强度钢和铝合金的比例超过了90%。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车子的骨架,在最需要保护乘客的地方,用的都是非常结实的材料。
他还提到了一个数字,高强钢的最高强度达到了2000兆帕。
为了让大家有个直观的感受,这大概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能承受住两吨重物体的压力,这种强度的材料,在很多高端豪华车上都未必能全覆盖。
另外,他还公布了整车扭转刚度这个数据,达到了51000牛米/度。
这个词听着专业,说白了就是衡量车身抗变形能力的一个指标。
这个数值越高,车子就越“硬朗”,在发生碰撞或者激烈驾驶的时候,车架子不容易散,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车内空间完整,保护乘客安全。
小米这个数据,放在全世界的量产车里,都属于顶尖水平。
同一天,雷军还专门针对电动车的核心部件——电池,又发了一条微博。
他说电池是电动车最核心也是最贵的东西,所以小米也是用了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去做的。
这一点大家肯定都深有体会,毕竟关于电动车电池安全的新闻没少看,谁也不想买个车跟买个“定时炸弹”似的。
到了2024年1月3日,他又发了一条微博,用更直接的话总结了小米的安全理念:“小米汽车,安全高于一切。”并且把安全分成了四个方面:被动安全(就是上面说的车身硬不硬)、主动安全(比如自动刹车、车道保持这些智能功能)、电池安全和隐私安全。
这说明小米对安全的考虑是全方位的,不光是人身安全,连你的个人信息安全都考虑进去了。
雷军这次亲自下场“硬刚”,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家产品正名,更是对当前网络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反击。
他之前就公开说过,小米汽车自从发布以来,可以说是网上被黑得最惨的品牌之一,他呼吁要打击那些“黑公关”和“黑水军”。
这次的事件,在他看来,就是又一次典型的抹黑行为。
其实放眼整个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确实非常激烈,这本身是好事,能促进技术进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但如果竞争变成了互相泼脏水、造谣抹黑,那就变味了。
这不仅伤害某一个品牌,更是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伤害。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正在努力向上,走向世界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在自己家里互相使绊子。
雷军后来在一次行业大会上也呼吁,全行业应该团结起来,把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共同抵制网络乱象。
这番话,其实说出了很多踏踏实实做产品的人的心声。
一个产业想要健康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产品和技术说话,而不是靠谁的口水多、谁的手段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