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注意到一件事——亳州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了。现场看到一些检验机构前排着队,像是准备迎战大考。其实不光是跑程序那么简单,又涉及到行业乱象的根源。
记得曾经跟修理工聊过,他说:这些检测资料的真假,关键还是走流程的人信不过自己。检测数据造假不是个新鲜事,但为什么还会那么猖獗?我猜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利益驱动,检测合格就意味着车主不用修、免去罚款;二是部分机构老板手里捏着公正的牌,存心走捷径。估摸着,数据造假的比例在某些区间可能达到了30%左右(样本少,不敢断言太绝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这几起案例都是用非现场监管手段查到的—其实就像学校用监控看学生作业一样,虽然蒙混过关者总能找到花样,但一有系统追踪,就难免露馅。
举个具体的对比:在我试驾同价位的两款车时,发现某一款的油门响应更直接,不像另一个那样加速不顺滑。我在想,这其实也跟研发阶段调校有关。就像检测数据一样,背后其实都牵扯到硬件调试。有趣的是,一些检测机构为了追求合格率,只好用软件调控检测程序,比如模拟油温,硬塞数字数据,就像用修理工具掩盖发动机一些隐患一样——不一定坏,可能只是做了假面。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数据篡改背后,实际效果能持续多久?难道会有人搞一辈子造假都不怕被查?这个问题让我琢磨不透。调查中,很多机构用的手段似乎都在法律严惩范围内,好像斗争是必然的,但问题真的解了吗?或者只是表面清洁一些?
对比几个案例,一个都涉及到油温传感器没插、转鼓速度异常、排气管被私自改装……大致可以归纳为:数据不实背后,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利润和捷径的心态。复制粘贴检测报告、瞒天过海的手法,真不算高端——就像打游戏作弊一样,偶尔还能骗一两个新手。
我还记得有个销售陈述:只要检测合格就行,反正不会出事。但现实是,这样的合格结果,可能是假象,一旦优良机器用上去也会假象化变坏——是不是,我们太依赖检测结果,而忽略了背后的机理?问个突兀点的问题:这些假数据能持续多久?一场演戏演到散场,要不要承担后果?其实我也在问自己。
刚才考虑到一个点:厂商和检测机构的合作,就像运输线和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彼此之间缺少信息透明,便于串通。用生活比喻,就是好的茶叶要经过层层筛选,确保茶水香浓;不良检测机构就是在过滤中偷偷塞了些劣质料。
最后说句题外话——知道违规案例中,有的检测人员心里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做假吗?他们脸上一闪而过的尴尬,似乎在说:我也不想这样,但谁都知道,检测合格才有戏,有没有可能我们的监管也该‘升级’?还是说,打假到最后只是表演?
这事情让我琢磨:出发点是空气质量,可实际操作中,车检像是一场你追我跑的游戏。我猜,所有工序都在某种博弈状态下,都是为了符合那张假面。但最终,空气的质量——是真的还是假的?还得看那些细节,小到油温计插没插,排气管装没装……是不是,最真实的,反倒是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