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U8L国产越野天菜,真不是开玩笑。这车从外表看,气场至少两米八,我测过。大块头,5米3的长度,站在路上那架势,直让人觉得牛逼。有时候我在想,这样的车装得下什么?我朋友说:就算你不用,它也能吓唬人。这话虽夸张,但也反映出其场面——用常人角度看,确实够震撼。
说到动力,这U8L配备了4个电机,整车总马力差不多1000匹左右,这个数字我估算的。估算一下,百公里0-100大概3秒。你先别说跑速度快就一定厉害,但这个调调确实让人心痒——毕竟,普通家用车那是十多秒起步。
这马力,用在沙漠里闯坡就更有意思了。昨天跟一辆同行的越野车聊天,他咧嘴一笑,沙漠上那种斜坡压的满满脚感,电动车还真是优势。你试试大油门,四个电机配合,那种推背感,吓人。我还特意试探了一下,要真到沙漠,那一大块头也就变得肉,不算特别灵活,但硬抗能力没得说。现实中,乌鲁木齐往甘肃沙漠跑过的朋友,都说最大的体现是冲坡不喘气。
这里要说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我手机里拍的照片,U8L那前脸的LED大灯,连续排布像蜘蛛网,炯炯有神。云辇-P空气悬架,是个黑科技。我试了调高低,真比我想象中快,一秒钟内能完成硬软的切换。平常市区开着,软一点,道路不好走;遇到烂路,不用换胎,直接调硬点,舒服多了。
对城市和野外的多面手性能,要是简单比拼,市区里这车没得挑,窄巷转弯,掉头还真不费劲。有次我堵在个窄巷,一辆普通SUV怎么转都费劲,我用原地掉头功能,一次性搞定。这个功能对狭窄巷子里的司机真是救星。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想,别的不说,城市里积水时能应急浮水,算是个救命稻草。一方面,雨季城市积水大,另一方面,很多车遇水就跳车。这个浮水+原地掉头结合,确实实用。像我朋友开的某品牌纯电SUV,遇到坑洼积水就惊慌,另外那辆好点的老式越野勉强还行。
我还希望这样的牛车别只在广告里存在。现实情况是,低速越野保护措施多,满载调教也会考虑到舒适度。这个U8L,发动机动静不大,跑在乡间泥路上,吱呀一声就变野,心里还掐指一算,百公里能耗可能在20度左右——这算是我粗略心算的,当然和实际还差点。
说起续航,纯电125公里?听上去不多吧,但综合续航超过1000公里,才是真牛。赶个高速,家用/越野交替开,基本不用担心油耗/用电不够的问题。你问:这么大块头,电池贵吧?这倒是,成本高,充电复杂,但我怀疑,厂家是想养成惯——这车不用陪着油站跑,未来又不必担心那几个小时充电。
再细一点,就是黑科技。比如后排的行政腿托和冰箱。我路上一直嫌浪费空间,这次试坐后排时才发现,原来特意标配这个排面。泡个茶,放个饮料,开车接个客户都不尴尬。露营也是个亮点——我看过厂方资料,说能应对各种环境。偶尔我还会想,会不会太多‘黑科技’堆砌,反而影响实用?但想到实际用场,也不觉得浪费。
讲到价格,不得不发个感慨。百万级黑科技,价格真香。主要是,它能兼备商务、家庭、越野三重功能,算是全场景覆盖吧。普通人也许会想:又不是超跑,能值这么多?但我觉得,很多功能都是技术堆料。实际上,要打造这样一辆车,供应链一定是个巨大博弈。
很奇怪,聊了半天,都没提到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跑哪去了?其实同价位的竞品多半是偏传统机械越野车,价格带基本在80万到120万左右(我估算的,没有全盘调研)。但它的最大优势还是多面手,城市、沙漠、露营,一车搞定。技术成熟不成熟,我还没有深挖后续保养问题。一个朋友说:技术再牛,维修一搞复杂,那就麻烦了。我心想:得看谁维护吧。
想问问你,你觉得这么全能的车,有多少人真用得起来?或者说,市场会不会像我预想的,一边嫌贵,一边迷这个全才王?反正我挺喜欢那股敢想敢做的劲儿。
(这段临场小计算:如果按1000匹马力、平均每千瓦时电能消耗2元算,满电450千瓦时,充满大约900块钱,算算每次搞个沙漠长途,大概电费能支撑300公里左右——我这猜的,真实可能不同。)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