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预测,国内价格战加剧,企业加速本地化布局

如果说现在的中国制造业还有什么能让人提气的行业,汽车肯定算一个。但你发现没有,这两年关于中国造车的新闻有点让人看不穿——一边是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东南亚,风头正劲,一边是国内价格战打得血流成河,车企利润不断下滑。就在不少人还在担心家门口那些造车厂是不是快守不住了,标普全球发了一个预测——到2035年,中国车企海外销量或达1000万辆。这听着有点唬人,真的假的?能不能做到?咱们就拿点大白话唠一唠。

最直接的问题:中国车企真的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吗?不瞒你说,这些年中国汽车出海不是没摔过跟头。早期出口基本上是价格优势在撑场面,主打一个便宜,往俄罗斯、中东、非洲这些地方哼哧哼哧地往外卖。但便宜没好货这套,在本国管用,到了老外那里可不好使。你便宜,人家怕质量不行,怕售后跟不上。当大家觉着“把库存往外一扔就赚钱”的好日子快到头的时候,全球新能源汽车大潮起来了——这事,给中国人整明白了。

中国新能源车的技术真的行吗?这是很多外国人心里的问号。你不能单纯看国内现在卷的多厉害,巴不得一辆车所有配置全加满,最后价格降到成本线以下。在哪儿不行还真得看出去了有没有人认同。不可否认,头几批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确实有不少问题。比如UI系统不适用本地,语音助手说了英语听不懂,APP没法适配国外用户,售后维修点稀稀拉拉,维修配件还得等从国内寄过去,一个小毛病拖半个月。这些都要命。

但这里面有个关键现象:企业学得特快。你说中国人出海有啥绝活?“卷”就是绝活。一波又一波的车企出海栽了跟头,下一波就带着经验绕弯走了。比亚迪、吉利、长城们开始在国外驻厂、设维修点,跟本地产配套,雇当地工人,做本地化市场营销。你以为只会价格战?现在开始投入广告了——在欧洲打世界杯广告、拉当地明星代言、请工程师把产品系统全部重新开发成多语言、做APP本地适配。你以为只是简单卖车?现在连整车在当地组装、与供应链企业联合,把配件也本地化了。这样一套下来,人家一看,中国车不是以前那种杂牌冲量货了,是认真的、听得懂本地需求、甚至能给自己本地人提供就业的企业。这一层身份,才是真的打入主流社会的起点。

再来说说国内的那些难活。价格战,产能过剩,订不出去的车堆在库房,开工率只有一半,这日子谁都不好过。一边是铁打的生产线,一边是消费热情冷得要缩回口袋。为什么会这样?一是大家疯抢“新能源红利”,啥都造一把,有政策、市场一热就一拥而上,搞到最后好几百万辆的产能根本用不上;二是政策补贴说断就断,购置税优惠2028年彻底退出,前两年抢着买车的人都买了,后面得靠真本事抢市场了。

说到这你可能要问——那既然国内市场瓶颈明显,出海就一定能解困吗?还真不一定这么简单。市场外移不是说今天一个订单明天就去了国外,风险麻烦大了去了。语言不通、政策壁垒、汇率变动、文化差异、竞争对手本土优待、老外和咱不是一码事,卷这一套玩不通。最典型的,前两年中国车在俄罗斯销量暴涨,到了现在人家开始反制我们了,怕市场全被中国占了,也开始硬加关税设门槛。明摆着只能靠一个市场吃饭靠不住,逼着企业去分散风险,谁都清楚,只有东南亚、欧洲、南美甚至中东、非洲多点开花,海外业务才能靠谱。

可问题又来了,中国车企有没有能力在这些地方施展拳脚?之前中国品牌出国只带几本说明书,现在带着工程师、采购经理一块儿住到国外,甚至本地“深耕”——你仔细看,很多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在泰国、印尼、南非、巴西、匈牙利这些地儿设厂,搞本地调研、招本地营销,把原来打包甩卖的模式,变成本地定制+高质服务+品牌建设,玩的活儿高了,风险也高了,可成就也更大了。

国外市场就一定好做?你要是去欧洲豪门车企的地盘试试就明白了。大众、BBA、丰田、现代人家早就扎根多年,谁是跨国老大,谁是小字辈,老外心里门儿清。你说你技术好,价格低,老牌企业说不高兴就用法规卡你,安全标准一升级,排放认定一收紧,哪怕是品牌附加值这块,中国车还是差口气。但新一代新能源车企也不是傻子,多少是摸准了欧美市场新规和本土宣传点。比如欧洲环保风向标越来越严,碳中和、智能驾驶这些都是当红资源。你能在这些点上强过老牌车企,拿得出新技术,说不定真能在夹缝里冲出来。当然,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最终还是少数。

还有人会问,到底靠啥才能走到1000万辆?中国车现在最大资本有啥?一个是新能源整车和供应链的配套能力,已经把日韩德美甩得一截,另一个是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的淘汰式竞争,谁能染指中国市场,就有实力跟西方车企较劲。而且“卷王之王”的文化,让咱们能把成本、创新、供应链都严丝合缝地压到极致。你爱卷咱卷出花,搞到最后让欧洲日韩美都学着中国模式做车。这一点是所有国外车企没想到的。

但事情也不能只看一面。中国车出海卷固然带劲,关键是经济可持续、利润高不高、品牌认知怎么样。如果老是用价格去砸市场,最终利润还是薄得可怜。什么叫世界级企业?不是光会“卖的多”,得卖得贵、卖的好、还能持续卖,品牌能站上C位。苹果一年手机卖得再少、人家的利润能顶你五年车,这才是高水平的“内卷”。中国汽车企业需要明白,从数量到质量的路,没那么轻松。

那2035年海外1000万辆,到底能不能成?目前出口体量确实在涨,但离这个数还远着呢。短期拼命干、拼命卷,能拿到增量;但长期看还是得走精细化、品牌化、本地化、价值链升级的路数,变成“走心走肾”的国际企业。咱这是世界500强的活儿,不是义乌小商品。你要是抱着扔库存的心思,是会吃大亏的。

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预测,国内价格战加剧,企业加速本地化布局-有驾
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预测,国内价格战加剧,企业加速本地化布局-有驾
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预测,国内价格战加剧,企业加速本地化布局-有驾
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预测,国内价格战加剧,企业加速本地化布局-有驾
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预测,国内价格战加剧,企业加速本地化布局-有驾
中国车企海外销量预测,国内价格战加剧,企业加速本地化布局-有驾

最后,还是那句话,大家都在说“出海”是救命药,但救命药不能天天吃,不然容易上瘾甚至中毒。国内市场谁放弃都不行,海外市场也不是谁想去谁就能混好的地方。聪明的企业会平衡“内卷”与“出海”,在创新、服务、效率、速度这几个点都下狠功夫,把中国制造真正变成中国创造,变成中国品牌。到那天,梦想1000万辆没准不是个梦。可要是只靠出口甩库存,捞点快钱,未来还得心慌。

你觉得中国车企能不能站稳脚跟,做到“世界的1000万辆”?我觉得,只要能耐下心来搞扎实,不着急捡便宜,真有那一天。但要是还指望靠价格屠夫和乱哄哄抢红利的老套路,那就算走到世界每个角落,也终究只是“路过”罢了。未来路长,吹牛和真干,咱自个心里都得有杆秤。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