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行业“卷”出新高度,童趣氛围车厢背后还有哪些隐忧

这世道变得快,快到连网约车行业都开始卷得让人怀疑人生了。

你可能没去成都,但最近一辆“宝宝巴士”,就这么火出了圈。

要说这事哪里稀奇,你见过那种门一开,扑面而来全是童趣气氛的车吗?

反正我第一次刷到相关短视频,说真的,差点没认错:这还是咱印象里接送上班族的大众黑车吗?

一百二十块钱能改装出点啥花活?司机师傅交出了答卷,不是灯箱,不是氛围灯,甚至连皮质安全带套都嫌土,直接“梦回童年”,把自家车厢整成了孩子们的“移动乐园”。

据说司机小哥为了这个玩意,专门查了不少教程,左手淘宝,右手贴吧,硬是把一辆平淡无奇的轿车改成了色彩明快的“大玩具”。

里面啥都有,毛绒公仔摆得晃晃悠悠,卡通贴画贴得密密麻麻,每个座位还搭配着亮色靠枕,就差没来个旋转木马吊灯,看得人心情别提多愉快了。

还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每次出车,司机师傅都会准备瓶装水、餐巾纸,甚至还收集了各路乘客爱吃的糖。当年车厢里只有无精打采的空气清新剂和呼噜的发动机,现在倒好,给车里加点料,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糖果的味道。

其实这里就开始有点“疑点”了。

本来网约车嘛,按理说,咱叫车就是看中它方便快捷。

你只要别把那车折腾得像澡堂子、别让车外风尘仆仆,咱一般都知足了。

可偏偏有人想出新路子,把基础服务玩成了“宠粉”。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花里胡哨的服务,算花活吗?

它到底能不能代表行业的升级,还是只是在加剧同行之间的军备竞赛?

再往下扒一扒,你就会发现有趣的现象。

据说司机师傅半年就靠打赏赚了6000大洋,想想一辆车改造才花了1200,这波投资回报率要比股市香太多。

网约车行业“卷”出新高度,童趣氛围车厢背后还有哪些隐忧-有驾

而且他线下开直播,线上还成了小有名气的“成都宝宝巴士哥”,大家没事还专程来体验一把。

有人问,这不就是“卷王”降临吗?

没错,明面上这是创新,背地里,“卷”字就写在司机师傅和乘客脸上。

你说他全凭个人本事、硬是把车厢打理成“打卡圣地”,那好评、打赏自然而然地就流了进去。

但这里头问题就开始冒出来了。

想象一下,普通司机每天苦哈哈在路上拉活,鼻子上还挂着汗珠,乘客上车,顶多给个“服务满意”,很少谁会额外多给两块钱意思意思。

现在倒好,有了比较,大家心理预期直接飙到新高。

有车是“治疗童心未泯”,另一些师傅人还没来,订单就可能要被扣分。

司机们为了好评都能放下自尊了,有的甚至直接后排挂起牌子,写着“你点个五星好评,我当场现金奖励”。

还有人胆子更大,车上直接上演“豪横”福利,矿泉水、零食、移动WiFi只要你敢要,他就敢给。

有一说一,这种画风有点像曾经饭馆门口拉横幅——“本店吃饭不收钱,想给随便”。

但咱话说回来,大部分人从事这个行业,图的是一份稳定生活。

现在反倒变成了“花式竞赛”,拼服务、拼氛围、甚至还要拼直播才艺。

当然,有网友说,这不是挺好吗,大家卷得多点,乘车体验岂不是越来越棒?

理论上确实是这样。

服务行业嘛,没点花头怎么留住客户?

但也别忘了,服务升级不能脱离本质。

过度服务最后就是反噬——当每一单都被做成“高级定制”,普通司机就越来越难混了。

你说这不是逼着同行也跟风升级,搞装饰、买设备,没钱砸钱,没资源比资源。

久而久之,成本抬高了,价格却降不下来。

你会发现,大家都没得选。

乘客开始默认,后排有零食水饮、有WiFi、有卡通装饰才算“正常”,没有了感觉自己亏了。

普通车的司机就开始“压力山大”,服务做不到极致,怕一个不高兴收到差评。

而且现在平台也大力推崇用户评分,好评直接影响派单,师傅们抗风险能力越来越低,这场“自我感动式服务”就变成了“谁卷死谁”。

说白了,辛辛苦苦开车卖力气,最后还要跟网红拼流量,换谁都难受啊。

说到这里,其实这个事已经明显脱离了原本比赛“谁跑得快、谁服务得靠谱”的良性竞争。

合理创新大家都拍手,但一旦升级为“花钱堆出来的表象”,很多司机其实是被倒逼的。

网上就有师傅吐槽,光装饰车厢半年就得换一次,有的孩子在车上玩闹还弄坏了公仔,损耗不小。

更有甚至直接说,单纯做生意就行,非得学直播、搞运营、练口才,已经不是拼手艺、拼耐心,而是看谁更能花心思琢磨观众喜欢啥花样。

这还让不让人专心开车了?

另外,别忘了,司机师傅扛着一辆宝宝巴士“火箭”级待遇,固然有人挤破头体验,但也终究只是“少数幸运儿”。

大多数司机还是照常起早贪黑,服务兢兢业业,但没这份财力和精力跟风折腾。

某种意义上讲,这场行业内卷,无异于在给所有网约车从业者增加负担。

面对平台抽成不减、油价高企、订单分配还要PK星级,谁又能永远保持童话般的服务热情?

其实,拼服务不是错,创新也值得鼓励。

但归根到底,服务不是“内耗”自己,把好评和打赏当成生死线,反而可能透支行业健康。

乘客享受到了超值体验,却无形中帮着把行业门槛越抬越高。

网约车行业“卷”出新高度,童趣氛围车厢背后还有哪些隐忧-有驾

一部分司机“赚了吆喝,亏了本分”,另一部分还在原地等待被动淘汰。

就像大浪淘沙,最后只留下搞网红会营销的那批人,真想安安静静开车养家糊口的服务者,反倒被迫掉了队。

不禁就想起前几年“餐饮业过度服务、恶性竞争”现象,环境华丽,菜品免费送,最后大家都亏钱,行业整体水准一度拉低。

滚滚红尘,套路千层,结果真奉献的成了冤大头。

说一千道一万,普通师傅不是没梦想,也乐意微笑送水递纸巾。

但服务能不能别卷成“极致表演”?

一旦所有体验变成打赏和流量刺激下的比拼,平台生态、司机生存,都会过得更苦。

乘客今天吃到甜头,明天仍觉不够。

一场表面多赢,实际各方压力倍增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到底什么才算“合适分寸”的好服务,这大概是个成年人的世界里永远分不清的混沌命题。

行业升级当然需要创新,但不能失了本心。

点到为止,别让内卷把好事做成坏榜样。

话说回来,你坐过这种“宝宝巴士”吗?

你觉得网约车该不该这样卷服务?

说说你的经历,咱们一起聊聊。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