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吹了,电动车的所谓利好,不过是把负分改到零分

讲真,最近看到一些关于电动车的新闻,说多地放宽载人年龄,什么号牌延期,考证便民,搞得好像是什么天大的恩赐。一堆媒体在那儿感恩戴德,一片叫好。

我看了之后,就一个感觉: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不叫利好,这叫给之前不干人事的规定,打上了一个看起来眉清目秀的补丁。这就好像你天天被你们老板 PUA,每天都得加班到半夜,突然有一天老板大发慈悲说,今天你们可以提前五分钟下班,然后公司 HR 还给你发个邮件,标题是《重大利好!X 总关爱员工,工作时长迎来历史性优化!》,就问你气不气?

你当然不敢气,你还得在群里回复:感谢 X 总!X 总格局大了!

这波电动车所谓的“利好”,就是这个味儿,典中典。

我们先看那个最关键的,放宽载人年龄。

以前很多地方的规定,是电动自行车只能带一个 12 岁以下的小朋友。这个规定本身,就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无知与傲慢。制定者可能觉得,孩子这个物种,在 12 岁生日蜡烛吹灭的那一刻,会发生一种神秘的“质变”。

12 岁零 364 天,他还是个能坐在后座上的宝宝;13 岁生日当天,他就突然觉醒了什么超能力,体重瞬间暴增到三百斤,或者体内被植入了反物质炸弹,一旦坐上电动车后座,就会导致时空坍塌。

所以,一个初一的学生,一米六几的大个子,还得让他爹妈开车接送,或者自己挤公交地铁。但凡家里没车,或者离地铁站远点,那画面就非常魔幻。你看着一个刚学会刮胡子的半大小子,背着个比他人还高的书包,眼巴巴地看着他爹的电动车后座,两人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爹想说:儿啊,不是爹不载你,是“规定”不让啊。

这个规定,直接把无数家庭的出行方式,变成了一道无解的逻辑题。现在,北京说要调整到 16 岁。大家一片欢呼。

别吹了,电动车的所谓利好,不过是把负分改到零分-有驾

这值得欢呼吗?这难道不是早就该干的事情吗?这不叫进步,这叫纠错。这叫有关部门终于从象牙塔里探出头,看了一眼凡间,然后“哦”了一声,说原来你们是这么活着的,行吧,给你们改改。

这感觉就像什么?就像你玩一个 RPG 游戏,有个 Boss 设计得极其不合理,全屏秒杀,伤害巨高,卡了全服玩家一个月。然后游戏公司不道歉,不出补偿,就发个更新公告,说“应广大玩家要求,我们对‘灭世魔王’的技能进行了人性化调整”,然后把全屏秒杀改成了 99% 伤害。

玩家们还得感恩戴德:谢谢策划,策划终于开窍了,他心里有我们。

坏了菜了,这不是开窍,这是KPI完成了,开始整点阳间活了。

再说说那个号牌延期的事儿。说北京电动自行车号牌和行驶证期限是 10 年,期满后还能延期。

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作为一个曾经每天骑着小电驴上下班的中年人,我真的没忍住笑出了声。

十年?

十年!

三体人看了都得从脱水的状态里气活过来。

是哪个活在真空里的天才,觉得一辆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的电动自行车,能坚挺十年?我们谈论的不是什么传家宝,不是什么被供在车库里吃灰的哈雷,我们谈论的是一个每天都要面对马路牙子、减速带、积水坑以及各种野生老头乐闪电战的交通工具。

它的宿命,就是在两到三年的高强度使用后,电池衰减得连外卖小哥都嫌弃,刹车软得像块海绵,车架子在某个雨天发出令人心碎的“咯吱”声。五年,已经是极限,堪称电动车界的活化石,车主得是个收纳和保养大师。

给一个平均寿命三年的消耗品,发一张十年有效期的身份证,这本身就是一种黑色幽默。这玩意儿的意义,约等于给一包压缩饼干标注“本品可在开封后持续保鲜一百年”。你当然可以这么标,但问题是,谁会把一包压缩饼干供一百年?它早就被消化成别的东西了。

讲真,我上一个用超过五年的东西,还是我大学时候买的诺基亚,现在还能开机,就是不知道能干嘛了,砸核桃都嫌硌手。

所以这个十年号牌,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它解决了一个几乎不存在的问题,然后让你觉得你占了天大的便宜。它不改变任何事情,但它让你感觉良好。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行政管理玄学,跟奔驰的品牌光环一样,最值钱的部分,在于你的想象。

但能过,就是能过。是是是,你说得都对。

最后那个考证便民,什么“流动车管所”,送考下乡。

这个事儿,就更有意思了。表面上看,是天大的好事,服务到家,人性化,温暖。但你往深了想一层,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需要“送考下乡”?因为之前的考试点,都集中在城镇,让乡镇和偏远地区的居民考个驾照,得翻山越岭,舟车劳顿,成本高得离谱。

这本身就是系统设计上的缺陷。先用一个不合理的门槛把你挡在外面,让你难受,让你觉得这事儿办不成。然后,再以一个“拯救者”的姿态出现,搞个“流动车管所”,把门槛稍微挪开一点,告诉你,你看,我们来帮你啦。

这不是服务,这是赎罪。

我作为一个考过驾照的人,深知其中的弯弯绕绕。这就像你家门口的路,本来是通的,突然有一天被挖断了,旁边立个牌子说“施工改造,请绕行五十公里”。你骂骂咧咧绕行了一年,突然有一天,施工队回来了,把路修好了,还敲锣打鼓地剪彩,说“便民工程胜利竣工,为群众出行打通最后一公里!”

你是什么心情?你除了说一句“666”,还能说什么?

这套逻辑,在很多领域都通用。先创造一个问题,或者放任一个问题存在,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最好的手段,不是把餐厅服务做好,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然后带领大家在废墟里找吃的,这样更能体现领导力。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以你看,这三个所谓的“好消息”,连起来看,就是一出荒诞戏剧。

第一幕,用一个不切实际的规定,限制了无数家庭的刚需,这是“制造痛苦”。

第二幕,用一个虚无缥缈的“十年牌照”,给你一个不痛不痒的甜头,这是“给予幻觉”。

第三幕,再用一个“送考下乡”的姿态,来解决自己当初系统设计不合理留下的烂摊子,这是“假装慈悲”。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扯了,但你仔细想想,这事儿的荒诞感,不就这么个味儿吗?

本质上,这更像一种维稳,一种压力释放。当抱怨的人多了,声音大了,就开个小口子,放放气。别闹,给你颗糖吃,你看,我们多好。但规则的底层逻辑,那种居高临下的、脱离群众的“上帝视角”,其实一点没变。

他们关心的不是你家 13 岁的孩子怎么上学,不是你的电动压缩毛巾能不能骑十年,也不是你考个驾照有多麻烦。他们关心的是,这些规定本身,是否闭环,是否便于管理,是否看起来“井井有条”。

至于现实世界有多混乱,有多少不讲理的场景,那不是他们要考虑的。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城市交通管理的精髓,也不在于写字楼里的PPT,而在于早晚高峰挤在路上的千千万万个“铁皮罐头”。

别吹了,电动车的所谓利好,不过是把负分改到零分-有驾

所以,别急着感恩。这些所谓的“利好”,只是把一个原本是负分的操作,修正到了零分。

别吹了,电动车的所谓利好,不过是把负分改到零分-有驾

而我们想要的,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能站在用户角度,真正去理解生活、尊重常识的,至少 60 分的方案。

但这太难了。因为掀桌子式的改革,远不如在桌子上不痛不痒地换块桌布来得安全。

而真正的规则是什么?真正的规则,永远是那条不成文的潜规则:

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