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被收走,她反手抢注车行大名!这波操作美国法院都看懵了
说实话,我一看到这条新闻,第一感觉不是震惊,而是莫名地爽。真的,就是那种三伏天喝冰啤酒的爽。
这事儿太有戏剧性了,简直比好莱坞编剧写出来的本子还精彩。
一个俄亥俄州的大姐,新买的车,屁股还没坐热呢,就被车行给拖走了。换你你气不气?
搁一般人,估计就是网上发帖骂街,或者找律师打官司扯皮,一套流程下来,人累心也累,最后大概率还是不了了之。
但这位叫蒂亚·麦克里里的大姐,她不走寻常路。
她这波操作,堪称“民间智慧的史诗级胜利”,你跟我耍流氓,我就用魔法打败你。
事情是这样的,大姐在一家叫“泰勒起亚”的4S店买了辆二手车,本来都办了贷款预审了。结果没过多久,放贷的银行说她收入证明不达标,就把车给收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资本套路嘛?先用预审让你上钩,把车开走,让你觉得万事大吉。回头再找个茬儿说你不行,车一收,你交的那些前期费用,想拿回来可就难了。
这套路,咱们这边玩房地产的早都玩烂了。
麦克里里大姐当然不干,直接把车行告了。车行那边呢,也是老油条了,拿出一份合同说:“白纸黑字写着呢,有纠纷得走仲裁,法院管不着。”
嗨,这事儿说到根子上了。这个“强制仲裁条款”,可是美国大公司坑消费者的核武器。我特地去查了查,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早在2015年就发过一份报告,说这玩意儿基本上堵死了消费者集体诉讼的路,让你只能一对一跟人家法务部门磕,普通人哪有那个精力跟本钱?
本来一审法官也认了车行的说法,案子眼看就要黄了。
讲到这里,高潮来了。
麦克里里大姐在准备材料的时候,顺手查了一下这家“泰勒起亚”的底细。这一查,好家伙,发现个惊天大瓜。
这家车行,自打2012年开始用的这个公司名,居然忘了去州务卿那里续期注册!
这叫什么?这就叫百密一疏。
我得给各位科普一下这个冷知识。在美国,像这种商业名称(Trade Name),不是你叫了就是你的,你得到政府部门登记,而且还得定期更新。俄亥俄州的规定是五年一续。你不续,那这个名字就等于掉在地上,谁捡到就是谁的。
麦克里里大姐的脑子转得那叫一个快,她二话不说,立马就把“泰勒起亚”这个名字,注册到了自己名下。
这一下,攻守之势异也!
她反手就给车行发了封律师函,禁止他们再使用这个名字。你想想那场面,车行老板估计脸都绿了。自己用了十几年的金字招牌,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
这操作,简直是釜底抽薪,比你收我一辆车狠多了。
车行当然不服,官司继续打。但这次,上诉法院的法官们,思路可就清奇了。
法官说,没错,你们买车的合同里是有仲裁条款,车被收走这事儿,得仲裁。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公司名字的归属权纠纷,跟你买那辆起亚车,有半毛钱关系吗?没有啊!
这是两码事!
上诉法院直接推翻了一审判决,把案子打回下级法院重审。判决书里那段话写得特别有意思,大概意思就是:关于商标权的官司是独立案件,不在仲裁协议的管辖范围内,不能就这么给驳回了。
看到没?这就是专业的玩法。在规则的迷宫里,总有那么一条不为人知的小路。
这事儿还没完,还在审。但麦克里里大姐,已经赢了一半了。她这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把一个本来极其被动的消费者维权案,硬生生打成了主动进攻的商业竞争案。
讲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事儿哪只是个美国俄亥俄州的个案?这简直就是个微缩版的国际关系模型。
你看看,大公司就像那些仗着自己船坚炮利的大国,总想用自己制定的“霸王条款”(比如各种不平等条约)来约束别人。
而麦克里里大姐呢,就像是国际舞台上的某些小国或者组织。正面战场上,我人微言轻,实力不如你。我不跟你硬碰硬,但我可以研究你的规则,比你还懂你的规则。
你靠实力,我靠法理。你玩你的霸权,我玩我的程序。
就像有些国家,虽然军事实力不强,但人家能把国际海洋法公约背得滚瓜烂熟,在联合国大会上引经据典,让你哑口无言。你再横,也得在“文明世界”的牌桌上装装样子吧?
这背后,水深着呢。
还有个事儿得提一下,像麦克里里大姐这样自己上阵,不完全依赖律师的,在美国叫“Pro Se”诉讼,就是自辩。成功率其实不高,因为法律体系太复杂了。但一旦成功,往往都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经典案例。
它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规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所以说白了,别小看任何一个不起眼的条款,也别低估任何一个被逼到墙角的对手。无论是街头巷尾的买卖,还是大国之间的博弈,真正的力量,有时候不长在拳头上,而是长在脑子里,写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件里。
这盘棋,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位俄亥俄大姐,都给我们这些看客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和博弈课。
咱们走着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