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关税自食恶果,美国车在华销量暴跌,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

最近网上有这么个说法,挺引人注意的,说美国那边自己加高了关税,结果反过来把自己国家的汽车品牌给坑了,导致它们在中国卖不动了,说是失去了“民心”。

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毕竟现在两国关系有点小摩擦,消费者带点情绪买东西也正常。

但咱们要是坐下来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事儿远没有那么简单。

美高关税自食恶果,美国车在华销量暴跌,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有驾

把销量下滑这么大个锅,全都甩给关税和消费者情绪,那可真是太小看咱们中国老百姓的眼光和判断力了。

说白了,美系车今天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处境,更多的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是一步步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咱们就把这事儿当成生活里的一件平常事来聊,你兜里揣着十几二十万准备买辆车,现在市场上的选择可太多了。

你先走进一家国产车的店里看看,不管是比亚迪、吉利还是长安,一坐进驾驶室,那感觉就不一样。

中控台上一块超大的高清屏幕,跟家里的平板电脑似的,清晰流畅。

你想调个空调、放首歌,直接动动嘴就行,那语音助手反应快得很,有时候比你副驾的朋友还懂你。

车机系统隔三差五还能自己在线升级,就像咱们用的智能手机一样,今天多个新功能,明天优化个小体验,感觉这车越开越新,总有新鲜感。

然后呢,你抱着对比的心态,再溜达到隔壁的美系车4S店。

拉开车门坐进去,可能一下子会有点恍惚,感觉像是回到了好几年前。

那块中控屏,尺寸不大不说,分辨率也普普通通,划拉一下,图标的反应都慢半拍,卡得跟翻幻灯片似的。

美高关税自食恶果,美国车在华销量暴跌,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有驾

很多车型的设计,还是老样子,满大街跑的福克斯、蒙迪欧、君威,感觉就是换了个前脸或者尾灯,就又当成新款来卖了。

不是说这些车不好,它们在当年都是响当当的好车,但问题是,时代在进步啊。

当国产车都在拼智能化、拼用户体验的时候,美系车还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更新换代的节奏实在是太慢了。

咱们老百姓买车,图的就是个舒心和实在,花差不多的钱,谁不想买个功能更多、用起来更顺手的呢?

这第一关,在产品本身的新鲜感和科技感上,美系车就已经输了一截。

再来说说现在最火的新能源车,也就是电动车。

这几年,中国的电动车发展得有多快,大家都有目共睹。

比亚迪的技术,不管是刀片电池的安全性,还是DM-i混动的省油,都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百姓的痛点。

蔚来、小鹏这些新品牌,在智能驾驶和高端服务上也是玩出了花样。

可以说,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中国品牌已经跑在了前面。

美高关税自食恶果,美国车在华销量暴跌,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有驾

这时候再看美系车,就显得特别跟不上趟。

它们推出的电动车,要么是续航里程标得挺高,一到冬天实际跑起来就打个对折,让人心里没底;要么是充电速度慢得急人,别人在充电站半个多小时就充满了,它可能得等上一个多小时。

就连曾经被捧上神坛的特斯拉,现在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面对比亚迪这些本土品牌的强势竞争,销量增长也慢了下来,只能靠降价来吸引顾客。

这种在核心技术和市场节奏上的落后,不是靠一个品牌光环就能弥补的。

消费者买电动车,最关心的就是续航、充电和智能化,这几样美系车都没能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产品,那大家自然会用脚投票。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技术差距,还有一些看不见但同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做工和质量。

咱们中国人买车,尤其是买家用车,都希望能省心一点,别三天两头出小毛病。

可美系车在这方面,口碑一直不太稳定。

网上经常有人开玩笑,说美系车的门缝宽得能塞进去一张卡,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反映出它在装配工艺上的确比较粗枝大叶。

跟同价位的德系车、日系车那种严丝合缝的做工比起来,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美高关税自食恶果,美国车在华销量暴跌,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有驾

新车开着开着,这里响一下,那里响一下,车机偶尔死个机,这些小问题虽然不影响开,但特别影响心情。

朋友买了一辆二十多万的美系SUV,半年不到,因为各种小毛病,跑修理厂的次数比回老家还多,这就让人很头疼了。

跟质量直接挂钩的,就是保值率。

保值率说白了,就是你的车开几年之后,卖二手还能值多少钱。

因为质量口碑不稳定,技术更新又慢,美系车的二手车价格一直不太坚挺。

新车刚上市没多久,优惠个三五万是常有的事,这让二手车的价格更是直线下滑。

对于精打细算的家庭来说,这可是个大问题。

买一辆车,开几年就亏掉一大半,这笔账谁都会算。

所以,即使新车看着便宜,但考虑到将来出手时的损失,很多人也就望而却步了。

最后,还有一个文化和审美上的差异。

美高关税自食恶果,美国车在华销量暴跌,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有驾

美国人喜欢那种肌肉感十足、线条硬朗的车,看起来特别有力量感。

但在中国,大多数人的审美更偏向于和谐、流畅、大气的设计,就像雅阁、凯美瑞那样,看起来稳重又体面。

美系车那种夸张的前脸、笨重的车身,在中国市场上就显得有点水土不服。

更重要的是,它们没搞懂中国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在中国,城市拥堵、油价又高,大家更需要的是内部空间大、坐着舒服、油耗又低的车。

可美系车过去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大排量和强劲动力,却忽视了这些最基本的民生需求。

那个“油老虎”的标签,贴了十几年,到现在还没能彻底撕掉。

所以说,把美系车在中国的困境简单归结于关税,实在是有点避重就轻了。

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看,美系车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几年前的百分之十几,一路下滑到了现在的个位数,这个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市场的竞争是公平的,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

国产车正是因为读懂了中国老百姓想要什么——省心、智能、实惠,所以才能强势崛起。

而美系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固执的造车理念,真正俯下身子来研究中国市场,那么销量继续下滑,恐怕也是在所难免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