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尚未完全布满展厅,一辆坦克700静静地停在店面深处。外面秋雨微微,一滴水从雨棚边缘滑落,恰好砸在展示车的轮胎上。销售员推门而入,擦了擦手,又小心翻出一排魏牌高山的资料手册。她下意识地望了望坦克700,又环视一下醒目的“魏牌新能源直营”字样——似乎某些暗流正在这里悄然涌动。对于这家原本“长城智选”的直营门店来说,过去几个月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坦克归位,魏牌独步,风向飘忽。倘若你是这门店的经理,正茫然读着厂家下发的新通知,难免会扪心自问:这道“双赢棋局”,最后谁真能落子无悔?
确实,关于坦克系列全数撤出“长城智选”直营体系,回归传统经销商网络的消息,坊间议论不绝。有人断言——是直营与经销商、两网之争而不可调和;有人调侃:魏牌难道要当“慈善家”,养着直营体系,只为品牌体验不图挣钱?更好玩的传闻甚至认为,坦克系列“下放”给经销商,会不会被“玩坏”“割韭菜”?这些声音交错着好奇和揣测,像是案卷中还未对齐的每一张陈述笔录。
但用证据链来看,这一切其实并不神秘。直营和经销商双轨制的难题好比死角里的血迹,用酒精棉球一擦,难免露出真章。坦克和魏牌同属长城高端阵营,融合直营初衷是“深入核心商圈,接触高端客户”,填补传统经销商在高端车型上的短板。诸如坦克700之类的旗舰车型,便在直营体系作先锋,考验用户对品牌与价格的极限。而坦克300、500那些走量型越野SUV,早先就牢牢地把持在经销商手里。
这里的行业逻辑并不复杂。直营门店的价格监管似乎更严,品牌体验感也更高,但中国汽车市场里,价格“花样”向来属于经销商的擅场。什么厂家返点转优惠、售后加装下返利,外部信贷返佣,说白了就是把看得见的“利润空间”,通过各种途径灌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多半乐于买这份“人情”。于是,“直营门店看车、经销商网点买车”成为常态。矛盾既非无解,但却像受伤未愈的关节,哪怕跑得也快,总归缺点灵活。
坦克与魏牌的渠道“隔离”,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缓兵之计。它让各自优势在各自领域发挥,不至于让两套体系正面冲撞,“拧巴”的事儿少了许多,也算不枉厂商的一番排列组合。升级也好,调整也罢,说起来不是化解矛盾,更多是基于成长的自我革新。
再谈魏牌,这位“高端梦”里的一员也确实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八年前出身名门,经历过“世界十佳变速器”“小重叠碰撞Good评级”的荣光,可惜技术镀金,并未换来真正的高溢价。这话并不刺激,咱们这个行业,确实消费市场为王。连比亚迪也顺着这思路,去琢磨什么样的车型才能更值钱,而不是单凭技术多厉害。搞技术赢了大掌声,卖车还得靠品牌认知和用户情感。
魏牌在新能源拐点后,算是渡过了起伏。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销量同比翻番,在“自我救赎”之后,慢慢形成了“为用户而变”的核心价值观。不是“我牛”,而是“你用舒服”,这个理念谁用谁都香。高山销量长虹、服务驿站布局,乃至两小时救援响应,这些 “用户体验”,除了直营体系,恐怕没人愿意认真兑现。让 430 家直营门店扎根 110 座城市,投入的心血和成本,显然不是卖方市场能玩得起的“花拳绣腿”。直营网络对于魏牌,就是一场品牌升级的活体实验。
这事儿也有黑色幽默之处。早些年谁能想象,一个中国品牌会花重金在一堆城市开直营店,只为证明高端服务不是嘴皮子?有时候,厂家的理想和市场的现实,中间总得埋点“赔本赚吆喝”的故事。亏着亏着,也许真能把品牌口碑提拉起来。这种战略嘛,业内多少有点自嘲:干亏本活,但不干赔心的事——只要这条路能走出来,今后哪怕回头笑自己,也算值了。
至于坦克品牌的归位,经销商们可不愿意放下心头好。坦克系列已经拥有了稳固的用户基础,社区活跃度高、售后和改装门道全,经销商适应性极强。坦克消费者早就习惯了那种“改装文化”和做活动的氛围,硬核越野里头,很少有消费者会真心在乎直营那一套“官方体验”。这种生态,一如案发现场的DNA,极难篡改。如果说直营体系是魏牌高端成长的温室,那么坦克则像老江湖,熟稔各种玩法,哪怕让人“玩坏”,也有硬性底线。
坦克在经销商通路里有难以撼动的根基。长城汽车拥有大批跟随二十余年的经销商伙伴,对于坦克这么金字招牌的产品,主动“还利”于经销商,是维护全网稳定的必然选择。你说这是利益分配也好,是生态守望也好,反正不是谁都随便能拧巴。就像老刑警分案,麻烦的案子给老资格警探盯着,总能少点纰漏。
讲到底,“让坦克归位,让魏牌更纯粹”,并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谁脑子一热的创新。它是一场顺势而为的渠道变革,背后逻辑简单:资源和产品属性匹配,你不去强扭结果,各自安好。长城的棋局其实挺冷静,直营门店今年能扩到六百家。一时利润或许被蚕食,但长期来看,魏牌和坦克分线,更容易把各自的牌桌玩得精致点。
写到这,案情已经明了——坦克归经销商,魏牌走纯直营,棋局布好后,该输的利已让利,该保的体系已保体系。事务对错,其实并无绝对标准,所谓“不拧巴”,顺应市场即为上策。
这里我倒想抛个结尾,算是对所有参与这场变革者的“死角提问”:你认为汽车行业的未来,直营和经销商是否能真正并存,还是终有一天异路分飞?品牌和渠道之间的角力,到底以用户利益为终极落脚,还是最终只留下商业利益的标本?
别急着下结论,不妨把这道“案子”留给时间验证——毕竟,谁也不会提前在案卷封面上写好答案。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