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

现在一到汽车展厅,能看到理想L系列的订购排期已经得等上好几个月了,问界M7的咨询热度依然很高,连专注燃油车好多年的宝马,也出出了i3增程版车型。

目前各家车企都在疯狂布局动力技术,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的历史其实早就有百年之久,还曾经历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沉寂,直到新能源热潮一到,才又重新火起来。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1900年,燃油车刚刚在市场上露面,比利时的工程师费迪南德·保时捷就推出了一款挺特别的车,叫Lohner-Porsche Mixte。这款车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增程式汽车,设计理念和当时的燃油车完全不一样。

它不像传统燃油车那样靠燃油直接驱动车轮,而是用铅酸电池供电,由电动机带动前轮,内燃机呢,主要是在给电池充电。

本来打算借助奥匈帝国皇家车队的采购背书来搞开市场,可后来发现那时的电池技术跟不上,铅酸电池又重续航又短,日常用起来挺麻烦的。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最后,这款车就只在汽车史上留下一笔,没有真正走进普通人家中。它的增程技术也就这样沉寂了,大半个世纪都没动静。

到了1930年代,有些欧洲车企打算用这个办法来克服小车动力不足、油耗过高的问题,可偏偏就是这个时候,内燃机技术迎来了井喷般的发展。

随着高压缩比设计和燃油喷射系统的相继出现,燃油车在动力和节油方面都有了显著改善,而且成本还降低不少。

相比之下,增程系统的缺点就挺明显的了,不只得装电池和发动机,结构也变得更复杂,制造的成本还比燃油车高了不少。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在这样的竞争局势里,增程技术又得被搁置好几十年,直到2008年,雪弗兰推出Volt这个车型,才算把增程技术重新带回了大家的关注焦点。

这款车配备了1.4L发动机和电机的组合,纯电模式下能跑56公里,整体续航可以达到570公里,确实解决了早期电动车续航不足的难题,不过没想到的是,它到了2019年还是停产了。

停产的原因挺实际的,那会儿电池价格太贵,整辆车的售价远远超出普通家庭能接受的范围,再加上电机效率也一般,实际开起来的体验跟燃油车没啥明显的差别,市场的反响一直不理想。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增程技术还没有真正进入主流市场,虽然这么多年一直被冷落,但不是它缺少潜力,而是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还没有达成匹配。

从技术角度来看,增程车型得配备电池、电机、发动机和油箱,整车的重量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还要重不少,这不仅会对操控性能有影响,日常用起来的能耗也会高一些。

更要紧的,是成本问题,“电池和发动机”的双重搭配,导致造车成本猛增长,车企赚头变少,消费者也不太愿意为这种“冷门技术”多掏钱。

要知道,那会儿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纯电才是新能源的最终路子,车企的研发重心全都放在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快充技术上,增程技术基本没人关心。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当时大家搞不懂为什么会这么死板地认定纯电就是唯一出路,其实每种技术都有自己合适的使用场景,不能一棒子打死。除了技术上的不足,市场需求也还没到真正推动增程的地步。

以前,新能源车大多当作家庭的“第二辆”,主要在城市里跑跑,早期纯电车能跑个100-200公里,基本够用了。要是要长途旅行,大家还是偏向用自家的燃油车,增程车型“长途补能”的优势其实用不着。

那会儿新能源的普及程度还挺低,“一车搞定所有场景”的想法也还没成型,市场上根本没有那种需求,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要是换作当时的消费者角度想,家里已有燃油车,日常通勤用纯电就挺方便,再买个增程车也没啥必要。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没想到的是,这几年增程技术突然火起来,归根结底是技术进步、用户需求以及车企的谋划正好撞到一块儿了。

从技术角度看,如今电池价格大大降低,增程的车子可以配备更大容量的电池,纯电的续航能力也随之上涨。

像理想L9配备42.8kWh的电池,纯电模式下续航能跑到215公里,日常上下班一周充一次电就够了,几乎不用启动增程器。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再说增程器也升级了,很多车型用上了阿特金森循环,专门为了发电情况做了优化,不光油耗更低,噪音和震动也掌控得不错,开起来感觉跟纯电车差不多。

这样一来,之前那种“重、贵、吵”的增程技术缺点,几乎都被改善了,技术跟上了步伐,用户的需求也跟着转变了。

现在新能源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好多家庭只买一辆车,既想着日常上下班用电省点钱,又担心长途出行找不到充电设施。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增程技术正好帮你解了这个难题,市区开电车省钱,长途跑油不怕,续航的事儿就不用操心啦。

比如一家人一起出门,既得有劲儿开,又在意座驾的舒服程度,问界M7增程版的零百加速能做到4.9秒,跑高速啥事都不用排队充电,正合适满足这类需求。

车企方面也有自己的考虑,新兴品牌比如理想和问界,没有老牌燃油车的底子,要想在市场上闯出名堂,就得走不一样的路线,强调差异化优势。

理想专注于“家庭用户”这个细分市场,靠增程车型顺利打开局面,L系列销量不断攀升,正好抓住了家庭用户“既需求续航又追求舒适”的心理;问界依靠华为的电机和电控技术,迅速推出增程车型,也很快在市场站稳了脚跟。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像宝马这样的传统车企,积累了多年发动机技术,开发增程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这块的优势,另一方面还能推进电动化转型,这样一来就不用彻底舍弃过去的技术基础,算是个挺稳妥的办法。

零跑主要瞄准20万以下的增程市场,配备高通8155芯片和L2级辅助驾驶系统,用实惠的价格圈了不少讲究实用的买家。

到2023年,国内增程车的销量已经超过80万辆,理想和问界的增程产品占比都超过了90%,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家都认可了这个技术。

从百年前的“皇家特供”到中间的“无人问津”,再到如今的“家庭首选”,增程技术能逆袭,绝不是偶然这般简单。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它正好解决了当前用户对续航的担忧和用车花费的问题,也为各种类型的汽车企业打开了转型或突破的新方向。

有人认为增程算是个“过渡手段”,迟早会被纯电取代,我倒觉得,技术哪有绝对的“过渡”或“最终形态”,重点还是看它能不能真正帮用户解决实际难题。

要是今后增程器的热效率能再往上走,加上超快充技术的加持,或许还能应对更多的用车场景。毕竟,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能真正满足自己需求的技术,才算得上是好技术。

理想问界凭借增程系统逆转市场,被批“非过渡技术”仍助其冲销量-有驾

增程技术能从过去那百年冷门变成如今的热潮,全靠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只要未来还能保持这种匹配性,肯定还会有不少突破的空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