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哪吒汽车国内销量同比腰斩至6.16万辆,12月仅售出237辆,彻底跌出新势力前十。这一窘境折射出中国汽车行业的残酷洗牌——近20年超500家车企退出市场,平均每14天就有一家消失。当“PPT造车”“代工模式”屡见不鲜,新注册车企门槛是否该拔高?
一、哪吒汽车:从“销量黑马”到“退市边缘”
曾以“低价高配”横扫市场的哪吒汽车,2022年销量突破15万辆,力压蔚来、理想成为新势力冠军。但2024年,其核心车型哪吒L销量从7月的5628辆暴跌至12月的64辆,资金链断裂、股权冻结等问题接踵而至。
关键问题:
♦资金黑洞:2021-2023年累计亏损183.73亿元,2025年1月交付量仅110辆,同比暴跌97.76%
♦技术短板:研发投入不足,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应商。
♦产品错位:放弃低价市场主推20万+轿跑,导致哪吒S月销不足3000辆,GT月销仅百台。12月份哪吒销量仅237辆,竟然比提前爆雷的极越汽车280辆还要少43辆。
♦产品同质化:与零跑、几何等品牌定位重叠,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信任崩塌:工厂停工、配件断供、4S店闭店,用户维修需等待数月甚至自费解决,超600万“烂尾车”用户陷入困境。
业内人士指出,其困境根源在于“低价冲量未盈利,高端转型又失焦”,叠加供应链信任链断裂,形成恶性循环。
二、消失的车企:从“巨头陨落”到“新势力暴雷”
近20年,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三轮大洗牌:
1.传统车企退场(2000-2010年)
♦案例:华晨中华依赖宝马技术输血,自主品牌疲软,曾5年获利269亿,最终负债1300亿破产重整,前董事长祁玉民落马;长丰猎豹因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工厂被吉利托管。
♦原因:燃油车市场饱和,新能源转型迟缓。如此还有南京菲亚特、海南马自达、纳智捷、广汽菲克、广汽讴歌,等等。
2.新势力暴雷(2015-2020年)
♦案例:众泰“山寨模式”难以为继,2020年销量不足4000辆;威马烧光350亿融资,库存积压超3万辆后破产,10万车主售后无门;高合汽车押注80万级豪车,年销不足5000辆;力帆汽车骗补1.14亿元,终因质量差被市场抛弃。
♦原因:盲目扩张、融资烧钱,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
3.行业大洗牌(2020年至今)
♦数据:2020-2024年,35家车企倒闭,包括高合、天际等新势力,总保有量超600万辆。
♦现象:4S店退网超8000家,车主维修难、保险拒保成常态。
数据显示,失败车企平均存活周期从传统车企20年缩短至新势力5年,资产负债率普遍超200%。双环汽车注册资本仅3.8亿元,曾凭借山寨宝马X5年销破3万辆,但长期侵权纠纷导致品牌信誉崩塌,2016 年工信部撤销其生产资质时,负债已达23亿元。
三、新注册门槛该不该提高?专家这样说
1.支持派:
♦提升技术门槛:要求企业具备电池研发、智能驾驶等核心能力,避免“组装厂”涌入。
♦强化资金监管:设立最低注册资本(如50亿元),防止“空壳公司”圈钱。
♦完善退出机制:对停产后的车企强制兜底售后,保护消费者权益。
2.反对派:
♦市场自有淘汰机制:高门槛可能扼杀创新,小米、华为等跨界企业初期也面临技术短板。
♦政策需平衡:过度干预可能导致垄断,需鼓励差异化竞争(如商用车、特种车)。
3.折中建议:
♦分级准入:对乘用车、商用车设定不同标准,允许小微企业专注细分市场。
♦动态监管:对已准入企业定期评估,不合格者取消资质。
♦消费者保障:强制车企缴纳“售后保证金”,防止倒闭后车主维权无门。
事实上,2022年起,国家已通过多项政策提高造车门槛:
♦资质严控:新建车企需满足“10万辆产能”“研发投入超2亿”“关键零部件自研”等条件,代工模式被限制;
♦售后兜底:车企退市后需保证10年配件供应,避免用户权益受损;
♦区域筛选:仅允许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充电设施完善的省份引入新项目。
专家认为,政策可过滤投机资本,但需平衡创新与监管:过度严苛或抑制技术突破,放任则导致资源浪费
四、写给消费者的“避坑指南”
1.优先选头部品牌: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或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第一梯队。
2.查企业资质:通过工信部官网查询《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
3.看售后网络:选择4S店覆盖广、承诺终身质保的品牌。
4.慎选“网红车”:警惕“低价高配”“PPT发布”等营销话术,优先试驾体验。
结语
哪吒汽车的困境,是中国汽车行业“野蛮生长”和产业残酷洗牌的缩影。当近20年超500家车企消失,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刀切”的高门槛,而是更科学的准入规则——既保护消费者权益,又鼓励技术创新。毕竟,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应是“PPT造车”的狂欢,而是脚踏实地的较量,简而言之,唯有技术、资金、战略三重护城河兼备者才能存活。对于普通消费者,购车时更需关注品牌可持续性——毕竟,没人想成为下一个“售后无门”的受害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