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车订单虚高,交付缓慢,消费者维权难

如果说最近几年哪个行业热闹得像春晚后台,几家欢喜几家忧,那还得属咱们国产新势力造车圈。

眼瞅2024这年头,新能源车企们仿佛集体开了数据发布会,一家比一家会夸:这个说我九月收了十五万订单,那个喊着我拿下二十九万单。

数据滚滚来,隔着屏幕都觉得这车企得是彩票中大奖的节奏,结果一扒拉真相,瞬间让人头皮发麻。

你看啊,前一家九月份宣称十五万订单,实际交付只一千九百辆,这速度说实话,别说让消费者等着,等到猴年马月都不一定排得到。

单纯算数一下,十五万要分一千九百辆交付,一个月交付率还不到1.3%——这年头谁家买车敢等个七十九个月?

当然,后面那家也算勤快,两万两千辆交付应付二十九万单子,算下来起码十三个月。

你要是追求效率,这两家中选后一家,时间还勉强能接受,前边那位差点成了“望车兴叹”。

这事要搁手机上,难不倒大家。

新款手机出了,整饥饿营销搞预售,最多钱压几千,谁家真铁了心非得当天拿新机?但是,汽车讲究大几万到十几万、二十多万的投入,消费者心理账户跟手机就不是一个档次了。

有人交了两万块定金,等七个月还没消息,气得直接律师函伺候,黄牛倒是抓住机会,在订单圈里倒腾优先权,动辄花一万块求个前面排队,就冲这个,买车也能玩出“黄牛经济学”,真让外行看了目瞪口呆。

这里事情还没完。

听说收定金退车闹官司的,已经不是孤例了,集体诉讼都出来了。

有消费者觉得车企没讲清楚什么时候能提车,交定金后越等越心焦。

有的人干脆交了尾款想退车,结果车企一句底气十足:订单锁死,咱可不退。

这场博弈里,法律倒像个吃瓜群众一样,边上站着“打酱油”,谁都说不清到底定金算合同不算合同,车企算不算虚假宣传,谁也甭想拍桌子给个准话。

其实这些数字玄机,还真不是车企自己瞎玩意。

国家政策上盯着新能源销量数据,补贴算钱得看做得多不多。

公司为了拿补贴和融资,成天在订单数字上下功夫,投资人也趁机用这些数据评家估值,结果本来就应该踏踏实实卖车,现在谁还真敢说订单就是销售呢?说白了,订单这东西已经成了融资和补贴工具。

你以为就这么简单吗?

实际上,车企内部订单统计都乱套了,智能汽车搞个版本升级、选装包变来变去,当着一堆订单吹得天花乱坠,其中不少只是填个意向表格,真要落地生产时候,发现所谓订单没几个是真实的。

厂商自己到底有多少锁单、多少随手填的预订,没人心里有数,要是真算转化率,估计都不敢盖章确认。

这让人想起“雾里看花”的老段子,反正是你以为我知道,其实我也不明白。

说到这,问题其实超乎表面那么简单。

你觉得消费者最难受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钱花下去老半天提不上车。

有人觉得,更难受的是信息不透明,买你的产品,结果工厂都没整明白你那单算不算正式,还得去论坛刷进度。

甚至,有网友玩梗调侃:“买车像抢票,黄牛倒腾完我们才能见铁皮。”

但实际上,这一轮“新势力抢单潮”背后几层魔幻。

一层是车企想在投资人和业绩报表眼里蹿红,单子做大就有热度,头条也有流量,补贴、融资齐上阵;

二层是消费者心理的纠结和焦虑,谁都知道钱不是小数,买个车至少要个心里有数,定金交了半天连个拿车时间也没听个痛快话;

三层其实是整个行业对数字游戏的无力感,现在的新能源车市,数据多到让人幻觉年底能造一亿台,怎么想都像《数字游戏》真人秀,演一场热闹的“造车大戏”。

扭头看看法律这块。

目前关于汽车订单和定金的界定,法条上没给出硬性标准,谁也不敢胆大的说“你必须退”或者“你必须交付”。

即使闹到法院去,有的案子判定退,有的案子支持企业绑定单证,这让不少买车人一下子蒙了圈。

像这么大市场体量,消费者维权只能靠自己摸索,多数人嘴边说的都是,“谁让咱不懂法,吃了点亏也只能自认倒霉。”

当然,站在车企角度想一想,也不全是“黑暗料理”。

新能源车企本身运营就苦,定金其实有些项目是用来弥补前期生产成本和压库存,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但问题是,有难处归有难处,坑了消费者就真不妥,要是把订单当数字游戏玩,赚补贴还是融资,终归要翻车。

国产新能源车订单虚高,交付缓慢,消费者维权难-有驾

聊到订单造假和饥饿营销,不得不提“智能汽车搞手机那一套”。

饥饿营销本来是手机厂商的小算盘:造点紧缺,让大家排队抢,反正成本低,存货也不是太大压力。

可汽车不一样,动辄二十多万的东西,让人花巨款又要排队,还不知排到几月,心理诉求比买手机要复杂得多。

车企这边可能心挺大,觉得订单数字要越大越好,资本市场和舆论场要看面子。

消费者又不傻,网上一查,这种订单交割的转化率比彩票中奖还难,谁还真死心眼去傻等?

你还得防着黄牛倒腾,一单优先权能炒一万块,原本应该是公平的购车渠道,也变成了灰色交易场。

更奇葩的是,有些消费者一开始冲动交了定金,发现车企没说清交付时间,想退却发现早被锁单,被告知合同成立,尾款交完还退不了。

有人闹到法院,有人自认倒霉,这种纠结感,堪称买车界版“剃头挑子一头热”。

转头一想,大家都被大数据和资本游戏裹挟——企业为融资吹单,消费者为车而焦虑,黄牛趁机捡漏,法律在旁边打太极。

要说现在新能源车市最缺的,就是一把能把订单数字称准的“秤”,谁都不敢说官报订单数字有几多能落地,就像网络热门评论说的:“不看官方销量,只认送到家铁皮。”

行业到底怎么走呢?

其实大家心里多少有点谱,只是当前还没线上和线下都实现规范。

政策压力底下,补贴靠销量,企业就容易在数字上做文章。

物业和生产一线疲于奔命,消费者则坐等系统发来提车通知。

行业乱象倒逼整个生态转型,未来谁都不敢说一定能唤醒公平和真实,但至少大家都知道,现在有点“数字狂欢症”。

现在问题升级了。

交定金是承诺?还是随便填的意向?

订单锁死是企业利益优先?还是买家权益被忽视?

集体诉讼真有用?还是大多数人还是在朋友圈发发牢骚?

谁该为信息不透明负责?消费者难道就只能被动挨等?

其实大家讨论最多的还是,如何让数字回归真实,车企放下融资面子,消费者买车能够明明白白地提到车,不用天天坐等官方“盲盒”。

国产新能源车订单虚高,交付缓慢,消费者维权难-有驾

就像网友吐槽那样,买车不想做数据韭菜,只想开真正的车回家,谁也不想做订单里的傀儡。

未来行业要走远,最难的其实是诚信和规范。

只有企业把订单数字玩成透明“明牌”,消费者才能和车企坐下来平等地交流。

哪怕慢一点,也要等得安心,交了定金知道提车时间,告知风险和流程,别光玩数字游戏让大家心里发凉。

行业要想进步,必须人人都敢敞开沟通。

国产新能源车订单虚高,交付缓慢,消费者维权难-有驾

毕竟,买车不是买彩票,谁家愿意每个月都“摇号”抢订单?

你怎么看现在这些车企的订单数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提车曲折史,看你愿意当数据狂欢的看客,还是实实在在的新车车主?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