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沃尔沃是吉利手中的“技术宝库”,为中国品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随着电动化浪潮的席卷,沃尔沃却逐渐沦为“烫手山芋”,在吉利体系中陷入困境。
全球增长,中国失速
沃尔沃的电动化战略可谓“起大早赶晚集”。2017年便宣布全面电动化,但至今仍以“油改电”车型为主,纯电车型销量惨淡。技术层面,沃尔沃引以为傲的发动机、变速箱优势在新能源时代荡然无存,三电系统研发滞后,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市场层面,其新能源车型定价与蔚来、理想等中国品牌重叠,但智能化水平落后一代,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
从“宝库”到“负担”
对吉利而言,沃尔沃正从“技术宝库”变为“财务负担”。一方面,吉利通过CMA架构、SPA平台等技术共享,已将沃尔沃的安全基因深度融入领克、极氪等品牌,技术反哺价值大幅削弱;另一方面,沃尔沃连续三年未完成电动化目标,2024年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不足半数,却仍需巨额研发投入。
资本调整,未来堪忧
沃尔沃的困境已引发吉利资本层面的调整。2021年以来,吉利多次减持沃尔沃股份,从100%控股降至78.7%,套现超百亿港元。2025年,若沃尔沃中国区销量持续下滑、新能源转型无果,很可能被吉利纳入“非核心资产”序列,面临技术共享受限、资源投入缩减的命运。
传统豪华品牌的焦虑
沃尔沃的命运,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集体焦虑。当技术壁垒被打破、品牌溢价被消解,曾经的“安全王者”若无法在电动化赛道上绝地反击,被母公司雪藏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反思与启示
沃尔沃的困境,值得我们反思:
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面对电动化浪潮,传统豪华品牌需要加快转型步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
中国品牌崛起,不容小觑。中国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发展迅速,正逐步蚕食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
企业并购需谨慎。并购并非简单的买卖,需要考虑文化融合、技术协同、市场拓展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实现双赢。
未来,沃尔沃能否绝地反击,重回巅峰,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