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的李女士半夜被喊叫声惊醒,跑到窗边一看,整个人都僵住了——楼下停车位上,她的白色宝马5系正被大火吞噬,火苗蹿得比树还高,旁边车的车门也被烤变了形。 不到两小时,这辆开了11年、跑了24.7万公里的车烧得只剩铁架子。 消防部门后来出具报告,白纸黑字写着“电气线路短路引发火灾”。 可当她拿着这份报告去找4S店索赔时,对方却摇头:“不一定是车的问题。 ”
李女士的遭遇不是孤例。 在西安,一位杨先生刚买四个月的宝马525Li回老家过年,车在院子里停了不到五分钟,车头突然冒烟起火。 消防部门两次鉴定都指向发动机舱电路故障,可宝马厂家派来的机构却咬定是“外来火源引燃”。 车主气得直拍桌:“他们的人就来现场拍了几张照片,连电线都没拆回去验,怎么敢下这种结论? ”
这种“鉴定打架”的戏码,几乎成了宝马自燃事件的标准剧本。 青岛一位王先生的混动宝马在地库自燃后,消防认定是主驾驶座椅下的线路故障,可宝马的检测报告硬说是“打火机遗留”。 最后法院一锤定音:采信消防报告,判宝马赔40万。 法官说得干脆——“厂家鉴定推不翻行政认定”。
为什么车主拿消防报告都难维权? 问题就出在车龄上。 李女士的宝马已开了11年,4S店反复强调三点:车太老、不是他们卖的车、保养时没发现隐患。 潜台词很直白:“这车早过保修期了,烧了是你运气不好。 ”
但法律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韩国曾有3300名宝马车主集体胜诉,法院认定EGR废气阀设计缺陷导致自燃,判宝马赔2.4亿元。 这说明哪怕车龄再长,如果是系统性缺陷,厂商照样脱不了责。 更讽刺的是,就在上个月,宝马刚在全球召回103万辆车,其中就包括2006-2013年的老5系——召回原因正是发动机通风阀短路可能引发自燃。
车主维权最大的拦路虎是“第三方鉴定”。 4S店对李女士说得客气:“只要鉴定清楚原因,我们肯定赔。 ”可实际操作起来,火烧过的车线路全毁,第三方机构往往两手一摊:“证据灭失,查不了。 ”就算勉强出报告,费用少则五千多则上万,还不保证结果。
保险这条路也是坑。 车龄超3年必须单独买自燃险,否则保险公司直接免责。 即便买了,最高也只赔车辆残值的80%。 上海一位保时捷车主刚修完发动机就遭遇自燃,保险赔了149万还差34万,找4S店要补偿却被怼:“不服就去告! ”
宝马的技术隐患其实早有端倪。 除了通风阀问题,近五年至少四批车因自燃风险召回:2020年2.6万辆插混车电池焊接瑕疵;2022年iX因电池短路召回;2023年4.1万辆混动5系因“电池会移动”可能短路被称“定时炸弹”。 更讽刺的是,厂家一边全球召回,一边对个体车主坚称“无质量缺陷”。
李女士的车上个月刚烧毁,宝马厂家的回复函还在用老套路:“车辆处于休眠模式,未发现短路痕迹,不排除外来火源。 ”可消防报告明确记载:车辆停放熄火状态下自燃,根本不存在“外来火源”介入的可能。
成都太古里街头,一辆劳斯莱斯库里南突然自燃的视频最近刷爆网络。 发动机舱烧穿的大洞和焦黑路面,成了豪车消费者心里拔不掉的刺。 当被问到责任归属时,业内人士说得直白:“如果是原厂线路问题,厂商必须赔;要是车主自己改装过,那就认栽吧。 ”
但对普通车主来说,鉴定报告上“不排除”“可能”这类模糊措辞,厂家一句“建议走法律程序”的冰冷回应,比自燃的火焰更灼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