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长安的荔枝》后,发现了规避人生风险的真相:不要贷款买房

读完《长安的荔枝》后,发现了规避人生风险的真相:不要贷款买房-有驾

《长安的荔枝》规避人生风险的真相

看到李善德,在首都长安生活了18年,结婚后省吃俭用,终于有了100贯的积蓄,但还不够买一个三环内的宅子。于是,又贷款了200贯,才凑齐全款,买了一个地段挺偏的院子。

究其根源,李善德被轻易哄骗为“荔枝使”,买房子这个事情起到了主要推动作用。才发现普通人最大的悲哀,不是穷,也不是安于现状,而是没有应对人生重大风险的能力。

1. 李善德的人生困境

买了房后,李善德其实已经陷入了人生困境。

大家想想,这个时候李善德已经42岁,还是一个九品下的小吏,每个的工资折下来,只有10贯出头。

但他买房贷款的200贯香积贷,月息是四分,贷款两年一次还清,本利结算两年后要还392贯。

就算两年下来不吃不喝,他的工资总额也只有240贯,要还清392贯的贷款,按常理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李善德买房后,一方面为买了房子而欣喜,一方面头疼还贷的事情。

李善德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房子一买,不仅仅是家庭财务陷入危机,而极有可能是人生困境的开始。

但很明显,李善德被短暂的欣喜冲昏了头脑,他想的是要“想办法搞点外财才行”,然后安慰自己“无论如何,有了宅子,就有了根本”。

好巧不巧,李善德的人生意外和重大风险事件,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来了。而一旦李善德出点什么事情,家里已经没有任何积蓄,而且还欠了一大笔贷款,按书里说的,他的妻子和女儿,极有可能会被变卖为奴,这个家彻底没有希望了。

2. 李善德的重大人生风险

为什么李善德精于计算,却算不出这种可能存在的、要命的重大风险?

书里面对李善德的人生履历做了交代,有这样一段话“明算科及第,随后被铨选到了司农寺,在上林署里做一个监事。虽说是个冷衙门的庶职,倒也平稳,许多年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来了。

李善德原本就是谨小慎微的性格,所以十几年来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因此也不能怪李善德,放在我们任何一个人普通人身上,都很难要求自己,有这样的风险预知能力。

于是,在买房的欣喜劲头里,在想着搞点外财的想法里,在被上司灌了一杯葡萄美酒,说了一通顺耳好听的话后,稀里糊涂的就签下了“荔枝使”的敕令。

书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话:“李善德做梦也没想到,上林署的同僚们如此讲义气,居然公推他来做这个荔枝使。带着醉意的脑子飞速地运转着:比价、采买、转运、入库,哪个环节都有一笔额外进账,如果胆子大一点的话,一次把香积贷还清了也不是没可能”。

你看,他心里想的是,把贷款还清。如果他没买这个房子,脑子就是清醒的,就不太可能接下“荔枝使”这个要命的差使。

3. 买房后,日子真的会更好吗?

李善德在办完买房手续后这段时间里,一直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想着十八年了,他终于在长安城有了一席之地,一家人可以高枕无忧了。

甚至看房的时候,就开始幻想:

看着这座雅致小院,李善德的嘴角不期然地翘起来。他已能想象到了八月休沐之日,在院子里铺开一条毯子,毯角用新丰酒的坛子压住,夫人和女儿端出刚蒸的重阳米锦糕,浇上一勺浓浓的蔗浆,一家人且吃且赏桂,何等惬意!

这真的就是一个普通人,对生活再普通不过的想法。就想有个自己的房子,有个自己的家,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日子。但买房后,日子真的会更好吗?

从李善德的人生经历来看,因为买房人生出现了要命的风险,等搞清楚被骗后,整个人完全被吓傻了,没有任何办法,从来没有应对过这么大的事情。

最后,虽然运荔枝成功,但得罪右相,全家被流放岭南,避过安史之乱,因祸得福,也算圆满,但长安城的房子,肯定也是没了,终究不过是一场空。

但反过来想,如果李善德没接荔枝使这个差使,甚至也没有安史之乱,买房后的李善德一家,日子会如他想象的一般惬意吗?

其实不难想象,我们只要看看身边,那些艰难背房贷的家庭,就能大概猜得出,李善德一家整天为了房贷焦头烂额的日子。

最后说几句

人到中年,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像李善德一样掏空积蓄,贷款买房,让整个家庭陷入财务危机,其实是很不明智的选择。而人在顺风顺水时,最容易产生安全感,放松对潜在风险的警惕。

想象一下:如果家里老人突然生个大病,小孩需要有个什么大的花费,或者自己人到中年,难免会遇到职场危机,说不定哪天就失业了,没有了收入,家里积蓄又掏空了,怎么办?甚至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所以,人到中年规避人生风险最好的方式:手上要有足够应付风险的流动资金,不要贷款买房,不要贷款买车,甚至不要有任何贷款。也不要做投资,不要投资小买卖,不要买股票,除非你有足够的余钱和闲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