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最近交付爆表。 9月交付量逼近七万台。
紧接着,D系列要上,目标直指20万到30万元级别。 这一连串动作,背后有一个核心问题:零跑愿不愿意为高级智驾买单? 先说成绩单。
零跑这两年销量节节攀升。 1—9月已交付约40万台。
年目标是50万。 按这个势头,很可能超额完成。
原因很简单:性价比。 同价位里,零跑的硬件参数常常是最“厚道”的。
电池、性能、舒适性这些拿得出手。 消费者买它,多数是看这些,而不是为了高级自动驾驶系统去排队。
聊聊智驾短板。 部分低价车型上了激光雷达,但城市工况的辅助驾驶并不成熟。
B10有低价版本配激光雷达,但早期并未能实现城区辅助,更新后效果也差强人意。 别以为这是单纯的技术懊恼。
这是成本和定位的博弈。 这里有两点逻辑很重要。
其一,零跑具备做高阶智驾的能力,但需要时间去打磨算法和场景库。 其二,零跑的主战场是“性价比”,如果直接把华为乾坤那类高端智驾系统搬上来,车辆成本会上去,原有优势会被稀释。
换句话说,钱要花在刀刃上。 把价格抬高去换智驾,并不一定能换来更多用户。
表面上看,零跑与华为并非绝缘。 去年双方在鸿蒙生态上有合作,零跑的APP做了鸿蒙原生版本。
只是,这种生态级合作与把华为智驾系统整体捆绑,性质不同。 前者是软件生态融通。
后者是整车成本和功能定位的深度重塑。 再来点评D系列。
预计增程版配备约80.3kWh电池,CLTC续航可达约500公里。 这是一个实用派的数据。
城市通勤轻松应付。 长途有油箱作保,里程焦虑会被大幅缓解。
换句话说,D系列更像是把零跑的性价比继续往上搬,而非单纯拼智驾黑科技。 市场层面,智能驾驶正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
热度来自多方:特斯拉的FSD话题、国内厂商与科技公司在高阶辅助上的竞赛、以及政策对智能驾驶场景化落地的推动。 对零跑而言,这既是机会,也是考验。
能不能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把智驾做成“可靠且令人愿意掏钱”的功能?这是个难题。 给读者一点接地气的观点。
日常用车,80%场景是城市通勤和短途出行。 续航、舒适和价格感知,比高级智驾更直接影响购买决定。
车企要想快速规模化,先把这些基础做到极致再说高端功能,是一条常见路径。 零跑现在走的,就是这条路。
未来,当用户对智能化要求明显上升时,零跑也会被逼着升级其智驾系统。 那时就需要更多软硬件投入了。
一句幽默的总结:想要既“便宜又香”,又要在车里坐着当自动驾驶乘客,那就得看厂商的钱袋子够不够厚。 零跑现在赌的,是先把量做大,再把智驾追上来。
这个策略有理有据,但也有风险:竞争对手可能在上游先把智驾做成“杀手锏”,把市场格局提前改写。 你更在意哪一点?续航和价格,还是智能驾驶的高阶能力?欢迎在评论里抛出你的座驾痛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