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磅来袭!
咱们今天得扒一扒那个自带“高级感”光环的电动车品牌——极星(Polestar)。
就在前不久的9月3号,这家伙公布了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好家伙,这一瞅,那叫一个惊心动魄,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你说,如今这新能源汽车市场,那真是一个“卷”字当头,各路英豪争霸,新势力层出不穷,老牌车企也都在转型。
在这种大背景下,极星上半年营收达到了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6.5%!
嘿,这数字,表面上看,那是相当喜庆。
销量足足增长了一半以上,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家对这种“北欧极简设计”的电动车,还是颇为期待的。
试想一下,那流畅的车身线条,宛如凝固的流水,那极简却充满质感的内饰,再配上那骨子里透出的“性能小钢炮”劲头,谁看了不心动?
然而,各位看官,切莫被这营收的增长冲昏了头!
往下细瞧,净亏损高达11.9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不过是5.44亿,这同比可是扩大了119.4%!
我的老天,这亏损的幅度,简直是比我花钱的速度还要快!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它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都在往里搭钱,而且搭的还不是小数目。
毛利率更是低至-49.4%,这究竟是什么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卖出去的车,成本比售价还要高,这不就是“赔本赚吆喝”的最高境界吗?
更何况,报告中还提到,这巨额亏损中,有7.39亿美元是二季度一次性的“非现金减值费用”,这词儿听起来就有些玄乎,其中定然隐藏着不少故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深究这“出血”的缘由了。
首先,营收的增长,确实是建立在销量攀升的基础上,上半年全球累计售出3.03万辆新车,同比增长51%。
这数据,本身不赖,足以说明极星的车还是有人认可的。
然而!
各位请注意这个“然而”!
其市场份额依旧低迷。
与那些市场领军者相比,极星此刻就像是汪洋中的一叶扁舟,想要与巨轮争锋,其难度可想而知。
再来审视这令人咋舌的亏损,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关税政策是其中的一大“罪魁祸首”!
这“加征关税”的策略,对整个汽车行业而言,堪称“釜底抽薪”。
您想啊,极星的车,无论在设计理念还是品牌调性上,都带有浓厚的“欧洲风情”,然而,其生产和销售,尤其是在开拓美国这个庞大市场时,关税的陡增直接导致成本暴涨。
消费者在掏钱之前,心里自然会盘算再三。
因此,各大车企只能仓促调整供应链,甚至不得不调整生产布局,这一系列的运作,无不伴随着真金白银的投入,亏损之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的缘由。
报告中还提到了“市场价格竞争的加剧”。
如今的电动车市场,价格战打得那叫一个“你死我活”。
本就利润空间狭窄,再遇上价格厮杀,那简直是雪上加霜。
设想一下,一款车,制造成本高昂,售价还被不断压低,这利润空间,简直是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这样一来,极星的处境,便显得有些“风雨飘摇”。
上半年营收数字虽显亮眼,但背后却是巨额亏损的阴影。
手头仅有的7.19亿美元现金,对于一个全球性汽车制造商而言,可能仅仅是杯水车薪。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我们的“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先生,适时地伸出了援手!
2025年6月,通过PSD Investment向极星注入了2亿美元。
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缓解了燃眉之急,也给极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但细细品味,这2亿美元,对于截至2024年底高达73.83亿美元的负债总额来说,究竟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像是给一个溺水之人抛去了一根救生圈,但离岸边,依然遥远。
此次注资后,李书福通过PSD Investment及吉利瑞典子公司,合计持有极星66%的股份,成为了绝对控股方。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吉利对极星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希望能将其搀扶起来。
然而,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意味着极星的自主性将面临新的考验,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吉利的战略布局。
话说回来,仅仅依靠外部“输血”,又能维持多久?
关键还在于极星自身能否“造血”。
当前形势下,负债累累,盈利能力堪忧,倘若经营状况不能有效改善,债务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7.19亿美元的现金储备,面对73.83亿美元的巨额负债,这笔账算下来,确实令人心惊。
所以,这2亿的注资,更多的是为极星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让它有机会重整旗鼓,积极寻求“自救”之道。
在我看来,极星亟需拿出真正的实力,精简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最关键的是,要让每一辆售出的车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
不能仅仅为了追求销量的数字增长,而忽略了盈利能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务困境,极星也开始了“刮骨疗伤”——管理层的大幅度调整!
从CEO到CFO、COO,核心高管几乎全部换血。
这绝非小事,它表明极星已下定决心,要通过“换血”来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团队也提出了振奋人心的目标:在2025年至2027年间,力争实现年均零售销量30%-35%的增长,并誓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这目标,听上去气势如虹,但要实现,其难度不亚于“蜀道难”。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极星的处境可谓举步维艰。
报告中明确指出,业务正在收缩,销量惨淡,如今在中国仅剩一家直营门店!
“失守”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一个志在争夺全球话语权的电动车品牌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要知道,在中国市场都难以立足,又如何能与全球的竞争对手一较高下?
2025年,对于极星而言,无疑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硬仗”。
李书福先生的持续注资,彰显了股东层面的坚定支持,也为极星提供了一个继续“突围”的机会。
然而,单纯依靠资金的注入,并不能解决其根本性的问题。
如何在缩减中国市场投入的同时,又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规模效应并有效控制成本,这才是极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这好比一道精密的数学题,缺少了关键的变量,整个公式就会崩塌。
你想啊,一款车的从设计、研发到生产、营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如果无法形成有效的规模经济,无法摊薄单位成本,那么即使销量有所增长,利润也可能微薄得可怜,甚至继续亏损。
此外,消费者对极星品牌形象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仅仅依靠“高级感”和“设计感”,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说到底,极星现在就像是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巨轮,营收的增长是推动帆船前进的风,而巨额的亏损和沉重的债务,则是船体上的巨大破洞。
李书福先生的注资,好比是为船体临时打上了几块木板,虽然能暂时止住进水,但要想真正驶向彼岸,还需要船长(新管理层)和全体船员(员工)集思广益,找到一套既能加速航行,又不会让船只沉没的“航海术”。
这件事情,归根结底,是关于“战略”与“执行”的博弈。
极星是否拥有清晰且可行的全球化发展战略?
新上任的管理团队能否将宏伟目标真正落地?
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数。
不过,话说回来,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向来是难以预测的。
也许,这场“绝地反击”,真的能让极星重获新生。
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前方的道路依然艰险,挑战重重。
这件事情,你说是不是挺有意思?
一个品牌,既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颜值”,又有让人捏一把汗的“账本”。
这究竟是“高开低走”的序曲,还是“低开高走”的开端?
或许,我们只能静静地观察,期待那些关于“极星”的故事,能够迎来一个令人欣慰的结局。
也殷切希望,在中国这个广阔的汽车市场里,那些曾经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品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