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特斯拉Model Y:马自达全新纯电SUV首度现身

点击关注不迷路

剑指特斯拉Model Y:马自达全新纯电SUV首度现身-有驾

2025年11月初,一则消息在汽车圈悄然传开:马自达一款全新的纯电SUV在美国加州被拍到正在进行路测。

从伪装车的照片来看,新车融合了CX-80和CX-90的设计语言,前脸采用完全封闭式格栅,车身线条流畅而克制,整体气质沉稳却不失动感。

更关键的是,多家媒体直接点明:

这款车的目标,正是当下全球最畅销的中型电动SUV之一:特斯拉Model Y。

这听起来有点像“小虾米挑战大鲸鱼”。毕竟,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月销动辄三四万辆,而马自达整个品牌今年前七个月在华销量还不到3.8万辆。

一边是科技巨头光环加持、产能拉满的行业标杆,另一边是曾经以“人马一体”著称、如今却日渐边缘化的日系小众品牌。这场对比,怎么看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但如果你只看销量数字,可能就错过了马自达这次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事实上,马自达并非第一次尝试电动化。

早在2023年,它就推出了MX-30纯电版,但由于续航短、空间小,市场反响平平。

到了2024年,长安马自达开始借助中方合作伙伴的技术资源,陆续推出EZ-6轿车和EZ-60 SUV。

尤其是今年9月底上市的EZ-60,起售价仅11.99万元,配置却堆得相当扎实:

600公里CLTC续航、3C快充、26.45英寸5K大屏、全球首发的100英寸裸眼3D HUD、23扬声器杜比全景声系统,还有高达2000MPa强度的热成型钢车身结构。

这些参数放在任何一家新势力身上,都足以成为营销爆点。

但马自达没这么做。

它没有喊“对标Model Y”,也没有搞“限时秒杀”,甚至连发布会都办得低调克制。

可恰恰是这种克制,反而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在这个人人都在卷屏幕、卷算力、卷激光雷达的时代,马自达还在执着地谈“驾驶感”。

什么是驾驶感?

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就是方向盘轻不轻、加速猛不猛、过弯稳不稳。

但在马自达工程师眼里,驾驶感是一种“人与车之间的默契”。

你踩下油门,车子不是简单地往前冲,而是像听懂了你的意图,平稳、线性、有回应地完成动作;

你转弯时,车身不会突然侧倾,也不会僵硬如铁板,而是像一个有肌肉记忆的舞伴,配合你的节奏完成每一个动作。

这种体验,在燃油车时代是马自达的招牌。

但电动车天生重心低、扭矩大,很多人觉得“随便调调就能开得爽”。

可现实是,不少电动车为了追求加速快感,把动力输出做得过于激进,新手一踩电门就“窜”,高速过弯又因为电池太重而显得笨拙。

马自达显然不想走这条路。

以EZ-60为例,它的纯电版电机最大功率190kW,零百加速7.8秒,这个数据不算亮眼,比Model Y慢了一截。

但它强调的是“线性可控”,哪怕你是刚拿驾照的新手,也能轻松驾驭。

底盘方面,马自达联合麦格纳开发了连续可变阻尼悬架,经过200多种调校方案反复验证,最终实现侧倾刚度提升20%、俯仰抑制能力提升10%,驾驶员在转向时的身体位移减少60%。

这些数字背后,其实是无数次在纽博格林赛道、中国山区公路、日本乡间小道上的实测积累。

更有趣的是空气动力学设计。

很多电动车为了降低风阻,把车身做得圆润光滑,结果看起来千篇一律。

而EZ-60采用了“9风道”设计,灵感来自鲨鱼背鳍。

D柱处的导流槽不仅让气流更顺畅,还能在高速时为后轴提供705牛的下压力,增强稳定性。

官方数据显示,其风阻系数已接近0.22,与保时捷Taycan相当。这意味着,它既好看,又实用,还不牺牲操控。

当然,光有驾驶感还不够。

今天的消费者买车,早已不只是为了“开得好”,还要“坐得舒服”、“用得顺手”、“看得安心”。

在这方面,马自达也下了功夫。

比如那块26.45英寸的5K一体屏,比例是32:9,正好适配主流电影画面,停车休息时能当家庭影院用。

屏幕经过900小时高低温循环测试,零下40度到95度都能正常启动,可靠性远超普通消费电子。

再比如裸眼3D HUD,不用戴眼镜就能看到分层景深的导航信息,眼动追踪技术还能让画面跟着你的眼睛移动,彻底解决传统HUD“飘、抖、晃”的问题。

这些细节,看似炫技,实则都是为真实使用场景服务。

智能交互上,EZ-60内置豆包和讯飞星火两个AI大模型,支持“所指即所控”——你只要指向车窗说“打开一点”,它就能精准执行;

在地下车库嘈杂环境中,车外四颗麦克风配合声纹识别,指令识别率超过95%。

主驾位还用了唇形检测+声源定位+音区锁定三重技术,就算车内放着音乐,也能准确听清你的指令。

更重要的是,系统全时免唤醒,不用喊“你好XX”,直接说需求就行。

这种“无感交互”,才是真正的好用。

安全方面,马自达更是拿出了看家本领。

车身采用7横5纵的笼式铠甲结构,高强钢占比86.5%,其中27.45%是热成型钢,最高强度达2000MPa。

A柱做了五重防护,抗弯性能提升44%。全系标配9个安全气囊,侧气帘长达2米,从前排A柱一直覆盖到后排C柱。

电池系统则有8层防护,提前满足2026年即将实施的国标和欧洲标准。

甚至在极端测试中,EZ-60完成了“碰撞+翻滚+浸水”三连挑战,成为行业首个通过此类测试的新能源SUV。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产品这么强,为什么马自达销量还是上不去?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

一方面,品牌影响力确实在下滑。

2017年,马自达在华年销量近30万辆,如今连10万都不到。

消费者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小众”、“不降价”、“配置低”的旧印象里。

另一方面,新能源市场竞争太过激烈。

每个月都有新车发布,价格战打得火热,深蓝、零跑、哪吒等品牌动辄优惠两三万,而马自达终端虽然也有优惠,但声量太小,很容易被淹没。

还有一个关键点:马自达的产品逻辑,和主流市场不太一样。

它不愿意为了堆配置而牺牲驾驶质感,也不愿意为了快充而牺牲电池寿命,更不愿意为了降低成本而用廉价材料。

这种“固执”,在燃油车时代是优点,但在电动车时代,却成了双刃剑。

不过,换个角度看,也许正是这种“不合群”,才让马自达还有存在的价值。

当所有人都在追求更快、更大、更智能的时候,总得有人提醒我们:

开车,本来是一件有乐趣的事。

特斯拉Model Y的成功,靠的是极致效率、软件生态和品牌势能。

而马自达想证明的是:

即使在电动时代,一辆车也可以既有科技感,又有温度;

既能满足全家出行,又能让驾驶者感到愉悦。

这或许是一条更难走的路,但未必没有市场。

数据显示,EZ-60上市后,虽然整体销量不高,但在一些注重驾驶品质的用户群体中,口碑正在悄悄发酵。

有车主反馈:“开过Model Y再开EZ-60,会觉得后者更‘听话’,不像机器,更像伙伴。”还有人说:“HUD真的惊艳,晚上导航箭头就像浮在路面上,完全不用低头。”

这些声音虽然微弱,但足够真实。而真实,往往是长期主义最好的朋友。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马自达真的能“剑指Model Y”吗?短期来看,几乎不可能。但从长期看,它不需要打败Model Y,只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群人。

那些依然相信“驾驶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从A到B的工具”的人。

在这个越来越同质化的汽车市场里,保留一点不同,或许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如果你最近在考虑买一辆15万左右的中型电动SUV,不妨去试驾一下EZ-60。

不一定非要买,但至少可以感受一下,什么叫“开着不累,坐着舒服,看着顺眼”。

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能让人放松下来的车,已经不多了。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