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看着新闻标题的标题小字——小米召回11.7万辆SU7标准版——我心里嗤了一声。这事其实挺常见的,就算是大厂车子出事,也没啥大惊小怪,但你说,它为什么突然会牵扯到高速NOA隐患?这车子都跑到第三季了。
我还记得上次和朋友聊天。他说,东西越写越精细,车子越修越像手机。我点头,心里琢磨,手机升级到OTA这点倒是快,但汽车,真能远程升级?那种感觉还是像以前开个车拖回厂装个软件。。。但小米敢打包发推,说能通过OTA无限升级,直接让你在家WiFi里躺着修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个召回范围涉及的型号大概有3个: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5,光这两个就几乎占了九千多辆车,剩下的18425辆属于BJ7000MBEVR2。用我估算,这应该是只涵盖了这个车型的制造批次,大概率是月份集中在2024年1到8月的生产线。
做研发的朋友常说,软件bug都像漏水的水管——可能一漏就漏到后来一地鸡毛。高速领航的隐患,实际上就是在特定极端场景下,车识别误差偏大。举个比喻,你家门口装了个门禁,可从不堵车,突然大雨天有人用铁锹堵门,门没反应了。这不就和高速场景一样嘛。
对比的话,小米的SU7和同级车(比如理想L8、蔚来EC6)在辅助驾驶上有得比。这个价位里,大家都拉大幅度依赖辅助,但差别就在于协同能力:理想可能做得更早更精准些,小米的难点在高速场景识别上还卡壳。
你会不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小米一开始没有这样明显的隐患?我想,搞硬件、软件的事情,总觉得还可以再优化。但这次能让法院和管理部门出手,说明问题可能比想象的严重——毕竟,事故后官方也要承担责任。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补句话:其实我挺疑惑,为什么这次只是软件升级,是不是意味着硬件设计就不能再优化?我猜,毕竟硬件出了毛病,靠软件补锅救不了事,否则早就修修补补了。
我认识的一个销售,他说,小米这次的公告特别干脆:免费OTA升级,消除隐患。但他又偷偷问我,你觉得车主会心甘情愿做那次升级吗?还是嫌麻烦?我真心觉得,很多用户就喜欢点点点,觉得升级怕麻烦,但实际,这事说到底还是隐患未爆弹。
我喜欢用个比喻,软件升级像给车子打疫苗。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中招,但疫苗打了,病就不会那么重。暗示一下,可能某天我们都得面对应用后续升级的曲线。
你们知道吗,小米官方也提到,他们会通过短信、APP通知车主。这感觉像请填写你的邮箱和手机号一样,麻烦,但又挺方便。OTA本身是不是想象得太神奇?不真的是所有车都能远程升级,不得先确认硬件兼容、网络状况、车辆状态么?
我估计,实际上也有车主会觉得我就不折腾,反正不出事就是好,出了事倒要找厂商负责。这就像我们家那台老电视,提醒你换新前还活得好好的,结果突然坏了,才发现硬件老了,换个电容就完事。
你说,像这样临时的小硬件漏洞会不会引发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还是说,车厂就惯了快修快拆的套路?
我其实名字还没搞清楚,但心里在猜:这个召回数量同比去年11月底那波,可能是三万多辆,现在一下子到十一万多。光看数字,总感觉这帮人装载的隐患瞬间扩大了不少——也可能是市场表现的一个折射,毕竟,刚开始销售时,宣传也挺猛。
那三姐妹,似乎也是个巧合:一起帮忙测试出这个Bug,也许硬件问题就藏在里面——要不怎么硬件方面的漏洞会这么难找到?硬件超出设计预期了吗?我觉得,硬件用料其实也就那样,关键还在软件调教。
从供应链的角度想,供应链的管理其实就像做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你可能都不知道。就是那种,上游一两个零件的微笑不行,后续就变成大会师了。
总结点,就是我觉得:这次的召回虽然听起来规模大(11.7万辆),但也不过是个爆雷后的反应。多数车型中其实大部分都是软硬件在还算安全的边缘。像我之前想到,车子越智能,它的心脏其实就越脆弱。
话说回来,修车这件事其实真麻烦。像我爸那辈人,遇到问题打电话找师傅,他转身就能搞定。今天想让车无限升级,还得会用APP、懂得点软件。这,谁教的?我觉得这也是个知识差异的反映——不掌握新技能,车辆就只能看着出故障。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想,车主们会不会觉得,出点故障还得花时间升级、等待,一个不留神,还真会觉得心烦。
今晚一个朋友说:你农药随便买的,难不成车怎么也得定期打疫苗?呵呵,可能吧。反正,我在想,车就像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想过它的生命其实比想象的脆弱——一块螺丝掉了,或是软件出错,就能让我们走上救火的路。
至于这次的隐患,短期看可能还算还没到爆发点,但长远看,是不是会让我们对智能车的信任打个折?还是说,科技越跑越快,人心越变越复杂?
这就是我每天琢磨的:我们这么愚蠢的家伙,为了省点钱,拼了命追求智能,结果一不留神,可能会被自己造的隐患折腾得晕头转向。
你们说,下一次会不会有更奇怪的bug彻底引爆?或者,早就埋伏在每辆车里的隐藏程序。
一辆普通的汽车,装载了多少智慧?这我还真没想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