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摩令再延3年,成都摩友怒了,谁在害怕摩托车上路?

最近,一件关于摩托车的事儿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在成都的朋友圈里,简直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事情是这样的,正当全国好些个地方对摩托车上路这事儿,态度慢慢开始松动,让不少骑摩托的朋友觉得盼来了好日子的时候,以悠闲生活出名的成都,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

成都市交管部门发了个通知,内容很简单,就是把现在正在执行的摩托车限行管理规定,再往后延长三年,一直到2028年8月份。

禁摩令再延3年,成都摩友怒了,谁在害怕摩托车上路?-有驾

这个消息一出来,成都的摩托车爱好者们感觉自己的天都要塌了,大伙儿心里都犯了同一个嘀咕: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对摩托车这么不待见?

这背后到底是真的为了交通安全,还是有别的原因,到底是谁还在害怕摩托车上路呢?

咱们先得搞清楚成都这个“禁摩令”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其实不是说完全不让摩托车上路,而是一种分区域、分排量的限制管理,说白了就是给你画了个圈。

如果你骑的是150cc以上的大排量摩托车,那么对不起,成都的绕城高速以内那一圈核心区域,基本上就成了你的“禁地”。

而像三环路以内和高新区这些地方,也不是说你想去就能去的,你得办下来一个叫“入城证”的东西,才能进去溜达。

至于那些没牌子、乱改装,大半夜在街上轰油门扰民的摩托车,那更是严厉打击的对象。

这么一套规定下来,等于给成都的摩托车出行套上了一个紧箍咒,很多靠摩托车通勤、生活的人,一下子就觉得非常不方便,生活半径都被大大压缩了。

这个延长三年的通知一公布,成都的摩托车圈子立马就炸开了锅。

禁摩令再延3年,成都摩友怒了,谁在害怕摩托车上路?-有驾

网上的各种论坛、社交群里,充满了不解、抱怨甚至是愤怒的声音。

大家最想问的就是,凭什么?

一位每天骑摩托车上班的市民就说,他家住在城西,上班在城东,开车堵得一塌糊涂,坐地铁又要换好几趟线,只有摩托车是最方便、最省钱的选择。

他强调自己是正规军,驾照、保险、头盔一样不落,骑车规规矩矩,比路上那些到处乱窜的电动自行车安全多了,可为什么偏偏要限制他这个守法公民的出行工具呢?

在这些摩托车主看来,摩托车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种“飞车党”的代名词了。

现在,摩托车对很多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周末天气好,约上几个朋友,骑着车到郊区山里转转,看看风景,这是缓解城市生活压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忽略了摩托车背后的一整条经济链条。

你想想,从生产一辆摩托车,到各种零部件的配套,再到后期的维修保养、个性化改装,这能带动多少工厂和店铺的生意?

又能解决多少人的就业问题?

禁摩令再延3年,成都摩友怒了,谁在害怕摩托车上路?-有驾

还有,围绕摩托车发展起来的旅游、赛事等活动,也能给周边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

这么一个既能方便老百姓出行,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好东西,为什么总被当成“危险品”一样防着呢?

大家想不通,这背后到底是谁在害怕摩托车,又是谁在阻碍它正常发展。

就在成都的摩托车爱好者们感到迷茫和孤立的时候,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件事,并且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比如,《半月谈》就发表了一篇文章,用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说摩托车是“城市交通的益生菌”。

这个比喻一下子就说到点子上了。

益生菌是干嘛的?

是帮助我们的肠道蠕动,让消化系统更健康的。

文章的意思是,摩托车在城市交通里,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它灵活、占地小,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这个大城市的“肠梗阻”问题。

光说不练假把式,文章还举了实实在在的例子。

禁摩令再延3年,成都摩友怒了,谁在害怕摩托车上路?-有驾

就拿古城西安来说,西安很早就放开了对摩托车的限制。

结果怎么样呢?

有数据显示,西安在解除禁摩之后,城市交通,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的拥堵情况,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

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点外卖、寄快递,速度越来越快,这背后,那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快递员功不可没,而他们最高效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

他们的效率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物流也就跟着活了起来。

就连深圳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也开始尝试性地开放新能源摩托车通行,探索解决市民出行难题的新办法。

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时代真的变了,我们对摩托车的看法和管理方式,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特别是现在的摩托车技术,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拿现在越来越火的电动摩托车来说,它彻底打破了过去人们对摩托车噪音大、冒黑烟的坏印象。

电动摩托车骑起来安安静静,没有尾气排放,对环境非常友好。

禁摩令再延3年,成都摩友怒了,谁在害怕摩托车上路?-有驾

而且,现在的摩托车越来越智能,可以加装GPS定位,方便管理;一些城市甚至在研究电子围栏技术,可以设定某些区域摩托车无法进入,管理手段越来越精细。

再加上,我们国家现在的社会治安环境越来越好,摄像头遍布大街小巷,以前那种飞车抢劫的犯罪现象,基本上已经绝迹了。

现在的摩托车管理制度也非常完善,上路必须上牌照、骑车人必须有驾照、车子必须买保险,一旦违章,罚款、扣分一样都不少。

在这样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下,把摩托车一禁了之,是不是有点太简单粗暴了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摩托车的好处这么多,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管理手段也越来越完善,为什么像成都这样的特大城市,还是选择了一条最保守的路,继续延长禁令呢?

这背后,可能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的一种复杂心态。

管理一个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交通安全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在管理者看来,摩托车的灵活性虽然是优点,但在车流密集的城市道路上,也可能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隐患。

面对复杂的交通状况,相比于去研究如何更精细化地管理摩托车,直接维持现有的限制政策,无疑是最省事、风险最低的选择。

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求稳心态,但也可能是一种思维上的“路径依赖”,不愿意去面对新的挑战和尝试新的管理方法。

但是,这种看似稳妥的“一刀切”管理方式,是否真的符合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否真正听到了市民多样化的出行心声,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为了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更方便、更幸福,而交通工具的选择权,正是这种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