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0起投诉居首!不拼车却挤8人,哈啰顺风车背后真相令人心碎

莫先生一家五口一共花了1400元,从贵州罗甸到广西玉林,路程大概600多公里,他们特别挑了“非拼车”的服务。

一上车就看见七座车里挤了八个人,超员、绕远路、开得狂野,危险也不少。

莫先生录了个视频去投诉,哈啰起初只退了45元。等到压力大了,才把那位司机永久封停,这事闹得满城风雨,但在哈啰顺风车上,这样的糟心事儿其实也不少见。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哈啰顺风车的投诉已经累积到11850条,位居顺风车行业的第一名。

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各式各样:强制拼车、临时涨价、有人被赶下车,行李还被带走。

刘艺就遇过这种坑,她在哈啰上预约顺风车,觉得长途挺难叫到车,担心司机会放你鸽子,就把手机号给了司机。

刘艺遇到过这种事,她在哈啰预约顺风车,觉得长途车不太好叫,就把手机号给了司机。结果还没出发,订单就显示“行程已开始”。她觉得不对劲,发现车主信息和司机本人还不一样。平台上显示的车主是个女生,可实际联系到的司机却是个男的。

11850起投诉居首!不拼车却挤8人,哈啰顺风车背后真相令人心碎-有驾

一开始,刘艺以为这可能是平台出错,就申请了取消和退款。没想到下一单的时候,又找到了那个司机。两人还在微信里私聊,司机还信誓旦旦保证一定会来接她。刘艺心软了点,觉得人都善良,不会做那么缺德的事。

这次出发时间又提前了,刘艺没太放在心上。直到半夜,那订单信息偷偷变成了“行程结束”。司机一开始还回了消息,说吃完饭就去接她,结果后来就完全失了联。

总共花了三百多块钱,就这样被骗走了。刘艺把证据提交到平台,证明自己根本没上车、没开始行驶,想追回那笔钱。平台一开始推托,说“钱已经到司机账户了,要等司机重新接单,才能从他的余额扣。”后来又承诺会退钱,可一直没动静。刘艺多次打12315投诉,折腾了快半个月,哈啰才把钱退了回来。

比“手机号骗局”更藏得深一些的,是“定金套路”啦。李琦睿整个过程都在平台里操作,没有加司机的任何联系方式。她的订单价大概250元,司机叫她先付100元定金。她想着呢,平台有保障,就放心地付了。付款一完,显示的钱款流向是哈啰平台。

订单一发出去,司机说马上到,让李琦睿等了足足三个钟头,结果还取消了。司机打来的电话是平台默认的号码,根本就联络不上。哈啰的客服表示他们也联系不上那司机。李琦睿不断投诉,刚开始客服还回应几句,后来就干脆懒得理她了。那100元定金到现在也没能拿回来。

11850起投诉居首!不拼车却挤8人,哈啰顺风车背后真相令人心碎-有驾

哈啰一直说转账的钱是直接给司机的,算是感谢费。李琦睿知道,发起订单后如果没有司机接单,平台会让乘客选择增加感谢费,这个感谢费是在订单完成后才会给司机的。她的订单都还没出发,就被收了感谢费,明显不合理。

哈啰在2016年成立,起初主要靠共享单车打入市场。那段时间,摩拜和ofo都在大肆烧钱,哈啰投入的资金相对有限,主要专注于在三四线城市布局。没想到就这样,竟然在共享单车的激烈竞争中坚持下来,挺了过去。

两轮车为哈啰带来了不少流量和用户基础。到2018年底,滴滴顺风车出问题整改,哈啰一看机会,便迅速行动。官方数据显示,仅用了20天,哈啰就注册了百万车主。到了2019年2月22日,哈啰顺风车正式在全国超过300个城市上线运营。

过去几年里,哈啰几番冲击IPO都没能成功。到2025年3月,哈啰投入15.1亿元,控股了上市公司永安行,成为实际控制人。市场普遍觉得,这算是一种绕过主板的曲线方式登陆二级市场。

共享单车为哈啰带来了不少流量,但一直没能实现盈利。招股书里提到,从2018到2020年,哈啰总共亏了差不多50亿。在滴滴、美团这些大佬的竞争压力下,哈啰也只能拼命想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来寻求新的增长点。

在哈啰App首页能瞧见它们的战略布局:除了共享出行之外,还搞借钱、电车充电、代驾这些服务,甚至还玩起了短剧、火车票、宠物、景点门票啥的,意在打造个“出行+本地生活”的生态圈。

11850起投诉居首!不拼车却挤8人,哈啰顺风车背后真相令人心碎-有驾

顺风车这个利润丰厚的业务,成了哈啰当下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调动生态和资源,哈啰一直把司机准入门槛设得挺低。官方数据显示,到2024年,哈啰顺风车的订单需求总数已超过25亿单,累计发出订单的乘客超过2.2亿人次,认证车主也突破了3300万。

管理混乱的问题时不时会冒出来。到十月底的时候,有媒体曝光哈啰顺风车的小程序竟然存在“司机不用审证照就能接单”的监管漏洞。澎湃新闻的记者多次联系哈啰的相关部门,问为何会允许这种不规范的情况发生。哈啰方面回应说,业务部门一直在排查,目前还没有给出具体结果。截至发稿时,官方也没有做出正式回应。

在社交平台上,哈啰顺风车经常被用户投诉。有的乘客反映被司机甩客、宰客的问题,还有人举报司机存在危险驾驶行为。今年四月,有网友爆料说,“哈啰顺风车的司机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居然全程睡觉,还打起了呼噜。”

黑猫平台上关于“哈啰顺风车”的投诉累计已超11000条,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差”、“反应迟钝找不到客服”以及“客服不积极处理”。除了乘客的抱怨,部分司机也不满,明明是乘客的问题,反倒要自己承担违约金。

好多年前,顺风车的最开始其实就是为了倡导“共享绿色出行”。到了2014年,随着《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发布,顺风车行业正式迈开了步伐。刚开始,顺风车上其实有不少真正的车主,为了赚点油钱,顺便捎带点同行的乘客。

这几年,平台提取的分成越来越多,真正的车主慢慢退出市场,剩下的都变成了职业司机。一些司机觉得,顺风车其实就是缩水版的网约车。

平台规则不断调整,导致顺风车的味道也悄悄改变。之前顺风车是“选单模式”,车主得先发出行程,才能看到有谁乘车。如今一些平台推出了“听单模式”,车主不用提前公布行程,就能听取附近的订单,这样一来,顺风车就更像低价的网约车了。

11850起投诉居首!不拼车却挤8人,哈啰顺风车背后真相令人心碎-有驾

一位北京的司机说:“作为网约车司机,我从不‘惯着’乘客,遇到态度差的就骂,他们结果滴滴把我相关的功能永久封了。”他现在只能靠哈啰顺风车接单。

一些消费者提议,只要平台限制一下拉单次数,就能有效控制职业化趋势。不过,实际上不少平台还是“放任自流”,比如哈啰每天最多可以接4单(不同城市这个额度可能不一样),跨城市之后,订单总数还能继续叠加。

到了2023年之后,顺风车市场的价格比拼更加激烈,司机们也开始想各种新招,比如接更多的平台订单,把原本一个人享受的行程挤进好几位乘客,或者私底下找乘客收点补偿。

从今年三月起,广东的广州、惠州、东莞这些地方频频出政策,明确要求营运车辆不能接顺风车订单。到了11月7号,滴滴顺风车也宣布会严厉整治私下拼车的行为,同时上线了一个叫“独享守护”的智能系统。

公开的数据显示,每个月大概有750万人次利用顺风车上下班,往返于家和工作的地方,全国每年至少有1.9亿人次选择顺风车作为通勤方式。在小红书上,关于顺风车的话题浏览量也达到9.1亿次。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年顺风车出行的总次数中,行业前三名的份额合计达到了96.1%。其中,哈啰出行占据了47.1%,嘀嗒出行拿下了31.0%,滴滴则占了17.2%。

哈啰顺风车占据了近一半市场份额,但管理漏洞频繁出现,投诉量位居行业第一。平台低门槛吸引了不少职业司机,导致顺风车逐渐变成了低价网约车。虽然监管和平台治理都在加强,但问题依然严重。作为一种准公共服务,哈啰还得拿出更严格的管理规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