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伙儿去加油站,是不是感觉心口有点堵得慌?
看着油价一节一节地往上涨,不少当初为了省油钱买了混合动力车的朋友,心里可能也在犯嘀咕。
这车号称是省油,可实际开下来,尤其是在市区走走停停,油耗好像也没比朋友的纯油车低到哪儿去,感觉这“省油”两个字,多少有点宣传成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咱们一聊到国产车,尤其是一聊到最核心的发动机技术,总觉得好像还差那么点意思,似乎总是在追赶别人的脚步。
不过,就在最近,一汽红旗发布的一款新发动机,似乎要给所有持怀疑态度的人一个响亮的回答。
据说,这技术拿出来,就连以发动机技术精湛闻名的日本同行,在拆解了装有这款发动机的红旗车后,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上,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突破。
这到底是一款什么样的发动机,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呢?
咱们今天就用最通俗的话,来聊聊红旗这台全新的15TD混动专用发动机,看看它到底牛在哪里,又是怎么解决咱们车主最关心的油耗问题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发动机想要省油又有劲,关键在于两件事:一是“吸气”要顺畅,二是“排气”要利索。
这就跟人跑步一样,呼吸调整好了,才能跑得又快又远。
传统的发动机在这两方面,都有一些天生的“毛病”。
咱们先说“吸气”。
传统发动机的进气管道,通常是一根独立在外的、又长又弯的管子,我们叫它进气歧管。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非常长的吸管。
空气要通过这根长长的管子,才能被吸进发动机的气缸里。
这个过程有两个大问题。
第一,管子太长,阻力就大,发动机每次“吸气”都得使老大劲,这本身就是一种能量浪费。
第二,发动机舱里温度很高,这根管子被烤得滚烫,流过的空气自然也被加热了。
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空气一热,密度就变低了,同样体积的空气里,氧气含量就少了。
氧气少了,汽油就燃烧不充分,动力自然就弱,油耗也就上去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红旗的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办法,叫做“缸盖集成进气”。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他们直接把那根又长又弯的“吸管”给取消了。
他们把进气的通道,直接设计和制造在了发动机最顶部的那个叫“缸盖”的部件内部。
这么一来,变化是巨大的。
原本几十厘米长的进气路径,一下子缩短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距离。
空气从进入发动机到进入气缸,走的是一条“直线高速公路”,阻力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更绝的是,缸盖内部本身就有冷却液在循环,给发动机降温。
现在进气道在缸盖里面,就等于自带了一个“贴身空调”。
流过的空气温度能降低二十多度,变得又冷又密实,含氧量大大增加。
这样一来,每一滴喷入气缸的汽油都能得到充分燃烧,能量利用效率自然就高了。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单单这一项技术革新,就能让发动机的油耗降低1.5%。
这可不是调整一下电脑程序那么简单,而是从物理结构上解决了根本问题,这在国内是头一次。
说完了“吸气”,我们再聊聊“排气”。
如果说吸气是把新鲜空气请进来,那排气就是把燃烧后的废气送出去。
对于现在主流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说,排气还承担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废气的力量去推动涡轮,给发动机增加进气量,提升动力。
但传统的排气方式也有个大麻烦。
发动机的几个气缸是轮流排气的,所有废气都挤在同一根排气管里往外冲,它们会互相干扰,形成一股阻力,我们称之为“排气干涉”和“背压”。
这就好比一个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出口只有一个收费站,下班高峰期所有车都挤在那,肯定堵得一塌糊涂。
这股“堵车”的压力,会让发动机排气不顺畅,憋着一股劲,影响效率。
同时,这股混乱的气流去冲击涡轮,效果也不好,导致涡轮的反应总是慢半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涡轮迟滞”,感觉踩下油门后,动力要等一下才来。
针对这个问题,红旗又拿出了第二个绝活,叫“分离式排气增压”。
这个办法同样很聪明。
他们把发动机的排气通道分成了两组,比如1号和4号气缸的废气走一条路,2号和3号气缸的废气走另一条路,这两股废气在推动涡轮之前,是互不干扰、各走各道的。
这就好比把原来那个拥堵的单收费站出口,改造成了两个畅通无阻的VIP通道。
每一股排出的废气,都能形成一个完整、强劲的脉冲,精准地冲击到涡轮的叶片上。
带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首先,排气顺畅了,发动机“喘气”不费劲了,工作效率更高。
其次,推动涡轮的废气变得更有序、更有力,涡轮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迟滞感明显减弱,动力随叫随到。
根据数据,这项技术让涡轮增押器的效率提升了整整10%,同时又为整车带来了超过2%的节油效果。
把这两项技术加起来,整体的节油效果就相当可观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百分之二、三的节省,听起来好像不太多。
但我们得算一笔细账。
假如你的车一年开两万公里,百公里油耗8升,现在的油价算8块钱一升。
一年下来总油费大概是12800元。
如果能省下3.5%的油,一年就能省下四百多块钱。
这钱虽然不多,但每年都能省下来,够全家出去吃几顿大餐了。
更重要的是,这省下来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在支撑。
过去,我们总说国产车在“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上技不如人。
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从红旗H9上那台备受好评的2.0T发动机,到代表技术实力的V12发动机,再到今天这台在混动领域实现精巧技术突破的15TD发动机,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条自主研发、不断向上突破的路线。
那个关于日本工程师拆解红旗车后表示赞叹的传闻,不论其真实性如何,它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让国际顶尖同行都无法忽视的高度。
这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改进,而是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用全新的思路去解决行业内的普遍难题。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程师的智慧和自信,也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体系能力提升的体现。
当然,再好的技术,最终也要落到实处,接受市场的检验。
参数再漂亮,最终还是要看装在车上,咱们普通老百姓开起来到底怎么样。
它是否真的能像宣传的那样省油?
在长期使用中,它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又如何?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由千千万万的车主在日常使用中给出。
消费者的口碑,才是衡量一项技术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
但无论如何,红旗这次的技术突破,都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它让我们看到,国产汽车工业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制造大国”向“技术强国”迈进。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我们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
接下来,就看这项凝聚了心血的技术,如何在市场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量和认可度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