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25km_h成行业死结

央视曝光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25km/h成“死结”,街头改装生意照旧

家门口那条巷子,最近又热闹起来。小张修车铺的门口,从早到晚都围着一堆人,有拎着蓄电池来的,也有直接推着电动车问“能不能快点儿”的。说来也怪,这年头连央视都盯上了,说什么“解限速”成风气,可这事儿在我们这片其实早就不算新闻。

央视曝光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25km_h成行业死结-有驾

9月1号的新国标眼看就要落地,群里老刘第一个炸锅:“咋还是25码?我骑个十公里还得被大爷三轮超?”大家伙都乐,说他是心急火燎,其实谁不是呢?新标准说铅酸车型整备质量放宽到63公斤,不用再非得带脚蹬子,还鼓励加后视镜、转向灯——这些配置听起来挺细致,但真到了日常用车,没几个人关心。“后视镜装上半年掉仨,”邻居老李边抽烟边嘟囔,“转向灯还没我手势管用。”

最扎心的还是那条:最高时速卡死25km/h。厂家也够拼,为了防止大家乱改,还搞出“一车一池一充一码”,据说以后控制器、电池、充电器全要互认协同——修理师傅小张吐槽:“你别看写得玄乎,现在想动手脚照样有路数,只不过麻烦点。”他还顺嘴提起前阵子碰上的活儿,一辆新款刚买两个月的小龟王,被人拆开换了控制器和线束,一测能飙80码,“差点让交警叔叔给逮住。”

央视曝光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25km_h成行业死结-有驾

可话又说回来,这速度矛盾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2019年那版国标出来时,全城各家店面都是明面上一套暗地里一套:先帮你上牌,再教你怎么解锁限速功能。有次我亲眼见过,一个外卖小哥跟销售嘀咕半天,最后俩人钻进仓库出来不到五分钟,小哥脸上的笑比拿到五星好评还灿烂。

其实,大伙嘴里的抱怨背后,是生活节奏变快之后的不适应。谁愿意天天堵在马路牙子,看着公交飞驰而自己慢悠悠?尤其赶时间送娃或者接单的时候,那种无力感你懂吧。我妹夫去年买的新款,就因为不能解除限速,上下班迟到三回,把老板气得直拍桌。他后来干脆淘了一台二手摩托,在村道上跑得欢,不过城区禁摩抓得紧,他也是提心吊胆。

央视曝光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25km_h成行业死结-有驾

清华大学李韬葵教授曾经在社交平台聊过这个问题,他觉得定标准不能闭门造车,要多听百姓声音。这话传进我们本地骑友群,好几个老司机点赞。有位自称做技术的小吴分析:“按理讲动力系统升级不难,现在主流控制器都带防篡改芯片,但市场需求摆在那里,总有人会琢磨办法。”还有维修圈内流传一句话:堵不如疏,你把出口全封死,就是给灰色产业链腾空间。

冷知识插一句,新规虽然对制动距离要求更严了,但不少低端品牌为了省成本,用的是便宜刹把和鼓刹组合,经常出现下雨天打滑或制动力不足。我隔壁楼阿姨前阵子摔了一跤,就是遇上下坡急刹失灵,她家孙女后来特意去换高配碟刹,据她讲效果好多了。不过市面上的高配件真假难辨,不懂行的人很容易吃亏。

央视曝光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25km_h成行业死结-有驾

还有个误区就是很多人以为只要加大电机功率就能提速,其实现在很多厂家限制是通过软件层面实现的,不仅刷程序复杂,而且容易导致保修作废。一位技师朋友调侃,“真想跑快点,还不如考个摩托驾照来实在。”

至于未来是不是会出现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查处或者技术升级,目前没人敢打包票。本地派出所倒是偶尔联合交通队搞检查,不过基本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据坊间八卦,有些地方已经悄悄放宽管理,只要不是恶性事故没人太较真。但政策毕竟政策,每次有媒体曝光之后,总会有人担忧自己哪天被逮正着,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央视曝光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25km_h成行业死结-有驾

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妈突然问起:“你那个小蓝(指我的通勤代步)以后还能骑吗?”我愣了一下,说应该没啥问题吧,只要别瞎折腾,她叮嘱一句“慢点开”。饭桌边窗外正好驶过几辆花花绿绿的小踏板,各自奔忙,各自琐碎,也许这才是真正属于城市角落里的速度故事罢?

央视曝光电动自行车限速新规,25km_h成行业死结-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