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店试驾了问界M7的增程版,刚好碰上新车刚到店。销售跟我聊,说纯电版还在排产中。原因很简单——电池的产能限制,目前还没法满足量产需求。想买纯电的朋友啊,大概要等到一月份左右才能提车?我心里瞬间佩服起来。因为今天试驾的,是增程版。
刚启动时,感觉动力线一下变得特别平稳,没有那种咚的电控感。而试驾过程我特意试了下一个操作:点火后,强制启动发动机,让它给电池充电充电。眼前一亮,几乎听不见发动机的用声——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新一代增程系统的控制做得这么细腻。启动时有那一丝微弱声响,像关上门时的轻吟,稍纵即逝。绝对不刺耳,控制层面比我预想得要好。
这个点我突然想到:过去觉得燃油机就是闹钟,发动机响声、震动都很明显。而技术越来越好。问界这套系统,能让你在城市中跑,几乎忘了自己还在用一台机子,除了启动瞬间一声短促的咔哒。这其实挺厉害的。简而言之,发动机的介入与否,已经成了智能调节的事,几乎感受到它在沉睡。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不由得对比其他车型。像我朋友开的小鹏P7,纯电续航也才估算300多公里左右(他说的不可信,但站着说话不腰疼嘛)。但那车的康明斯湿式双离合调教,比我想象得还要出色,驾驶感比去年失业的朋友说的还算可以。大家都知道,纯电续航在城市用,真是闹心——每次觉得电只剩10%,心跳都飙到80。相较之下,我觉得增程真是个折衷方案。
我这次试驾车,从动力反应到舒适性,都比去年我试的哪款合资车表现要出色得多。你知道,今年这个价格区间,同价位的车型中,没有几款能同时满足动力、续航、空间和科技感三者的。对比市场上的一些纯电,它们的电池包大,空间大,续航也能跑得远,但成本高出一截不少。这个成本我倒不是在说钱,更多事电池的制造难点:又重又贵,工艺还在突破。
这让我突发奇想,制造电池到底像什么?我觉得像是盖房子,要钢筋、要水泥。每一块电池都像用料精准的砖块,拼得好,能撑几年;拼得不好,就跟那搞装修的糊墙皮一样,随时露馅。电池产能受限制,核心还是工厂那一块没跟上节奏。毕竟,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龙头,也在赶工期,整体产量提升很快,但还不够快——至少对我这个知识盲来说。
你有没有想过,问界这边电池产能不足,是不是背后也有个抢人大战?毕竟,新能源工厂不光是设备砸进去,还得人。技术人员、工人、管理都得跟得上节奏,否则就变成设备不停,产线卡住。去年我翻开一些资料,感觉行业里,电池工厂的员工细节多到难以想象,有的厂区每天晚上机械臂还在不停搬砖。
但说实话,这次问界能做到让增程系统这么细腻,我还是挺惊喜。特别是在试驾途中,我特意留意那个启动瞬间的声音。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只是几百块钱的硬件罢了,但实际操作起来,真是细节控的节奏。而且,不用担心纯电续航焦虑——能用一块小电池,让发动机装睡,我觉得是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说到这,突然心里有个疑问:会不会将来,车的自动启停也会越来越智能?比如说,小智能系统会根据外界环境,自己判断该用电池还是发动机。到头来,可能真正的无人驾驶就是让车自己调节能源,不用用户操心。你觉得呢?这可能也算是未来一大趋势,只不过无人,不代表随心所欲。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突然想到,江苏市场据说交付不少车。有人跟我讲,那边的出货节奏挺快,从去年开始,很多店都说货到得比上年提前两三个月。我心想,这跟产能飙升有关吗?毕竟,去年东部地区车市表现不错,但也对供应链形成不小压力。我问销售:你们这批新到车,来自哪里?他说:主要是北京、广州那边的供应链调配,江苏这边,出货快了不少。我心里暗暗佩服:原来他们也是视线转移,从进口到本地生产,效率提升不少。
在这么一堆细节中,我突然觉得,汽车行业不只是车的变化,也是供应链、研发、用户心理那几方面的博弈。每一辆车,背后都藏着无数人的努力和多方的算计。而我,只是某天无意中发现市场密度变高,又多了一点点真相。
问界这个事让我产生疑问——未来短期内,纯电版的排产、交付会不会变得更加稀松平常?还是说,最终的瓶颈还会是电池的制造与技术突破?毕竟,电池厂的产能扩充,需要时间、资金,还要突破技术难题。有时候我也会质疑:这是不是跟以前手机芯片一模一样,换了无数个芯片工厂,才总算赶得上产能的脚步。
好了,问界的动态还远没有结束。它的技术、供应链、以及市场的反应,还在不断变化中。你觉得,将来,零排放的电动车真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到每个家庭?还是说,汽车,终究还是要有点人性化的味道?这世界终究还是要人来操盘。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