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不上的面包车,现在是中产最爱的“宝宝巴士”。你没听错——曾经被贴上“商务接待”“老板专车”标签的MPV,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接送孩子、装奶粉尿不湿、塞露营装备的“家庭刚需”。我开着极氪009光辉版试了一周,后备厢塞下婴儿车、滑板车、三台折叠椅和一箱气泡水后,还有余地放我的笔记本包。那一刻我懂了:这不是车,是移动的客厅+仓库+会议室+儿童乐园。
可问题是,为什么那些精打细算的中产家庭,愿意花四五十万,去买一台“大面包”?它真值这个价吗?还是说,我们正在为一种新型体面买单?
谁在开“宝宝巴士”?
先说一个反常识:买七座MPV的人,不一定真要坐七个人。就像王悦在杭州买的那台紧凑型宝宝巴士,后排九块屏,开机率超过50%的只有主屏。冰箱再潮,也塞不下几瓶饮料,娱乐屏基本吃灰。她说:“下次不如装个空气净化器。”这话听着扎心,但很真实。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没后悔。因为车里有个能放平的二排座椅,孩子能在上面打滚,老人能躺着休息。空间不是用来填满的,是用来“斡旋”的——孩子闹了,有地方躲;爸妈累了,能躺下;堵在路上,全家不至于抓狂。
我试驾腾势D9时,销售顾问激情演示“中央岛台秒变会议室”,我却在心里盘算:“这边放儿童绘本,那边摆零食架。”这车33.98万元起,插混系统让城市通勤用电、长途出行用油,续航焦虑少了一大半。而它的真正卖点,不是什么“航空座椅SPA按摩”,而是让三代人同车两小时不吵架的可能性。
宝宝巴士,卷的不是速度,是“体面感”
轿车拼零百加速,SUV卷智驾系统,而MPV另辟蹊径:它们卷的是谁家的孩子能在后排睡得更香,谁家的老人坐久了不喊腰酸。
拿极氪MIX来说,27.99万元起,无B柱对开门设计炫得像概念车。我第一次上车时,确实被震撼到了——侧门一开,整个车厢毫无遮挡,抱娃上下车特别方便。但我也问自己:真撞了,能扛住吗?
销售甩出“2000MPa高强度钢”数据,可我心里还是打鼓。毕竟,安全不是靠参数堆出来的,是靠真实碰撞结果说话的。翻论坛看到有车主说,类似设计的福特B-Max跑高速时车身有点扭,我就更谨慎了。再酷的设计,也得先过安全这一关。
相比之下,理想MEGA虽然贵(52.98万元起),但三排放平就是2.2米大床,头顶17英寸吸顶屏,冰箱冻着雪糕,活脱脱一个移动起居室。可它的月销量才2816辆,远低于腾势D9的7642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续航焦虑卡脖子。纯电MPV跑长途,充电桩能不能跟上,比零百加速重要多了。
真实用户怎么说?
刘洋,北京一家视频公司的老板,42岁,买了腾势D9。他告诉我:“我不是为了排面,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两个娃,两个安全座椅,外加老人接送,奥德赛塞不下,GL8又太商务。D9的混动系统让他在北京五环外也能安心跑,油耗比想象中低。
但他也吐槽:“停车费和维修费,才是大件消费。”车是好车,可小区地库高2.1米,他得提前确认能不能进。有一次去商场,侧滑门展开一半就被柱子卡住,尴尬得想钻地缝。
王悦则更务实:“很多配置炫得很,实际开机率不到20%。”她朋友笑她买了台“大彩电展览车”,她也认了。冰箱、大屏这些,展厅里吸睛,日常用得少。反倒是AEB自动紧急制动和盲区监测,让她开车更安心。
横向对比:谁才是真正的“宝宝巴士之王”?
我们拉三款热门车型对比:腾势D9(插混)、极氪009光辉(纯电)、岚图梦想家(插混)。
项目 腾势D9 极氪009光辉 岚图梦想家
起售价 33.98万元 58.8万元 32.99万元
动力形式 插电混动 纯电 插电混动
续航(WLTP) 暂无相关数据 702公里 600公里
零重力座椅 选装 标配 标配
侧滑门 电动 电动 手动
后排娱乐屏 有 有 有
从数据看,腾势D9胜在性价比和实用性,插混系统适合大多数家庭;极氪009光辉赢在豪华感和科技配置,但价格门槛高;岚图梦想家则介于两者之间,空间和舒适性都不错,但品牌认知度稍弱。
我试驾下来的感受是:腾势D9最“接地气”,开起来像加长版比亚迪,稳但不惊艳;极氪009光辉则像一艘太空舱,静谧性、座椅舒适度都拉满,但停车和通过性确实受限;岚图梦想家动力响应快,悬挂调校偏运动,适合喜欢开一点的家长。
宝宝巴士的流行,从哪开始?
答案是:从香港铜锣湾的丰田埃尔法开始。
我曾在那里看到一排埃尔法和日产Serena,外表低调,内里能塞下一家老小。港澳家庭道路窄、车位小,4米7左右的MPV刚刚好。接娃、带爸妈度假、去深圳山姆采购,一车搞定。
内地呢?十年前,MPV=别克GL8=商务接待。直到二胎三胎政策放开,五座车不够用了。两个安全座椅、婴儿车、采购袋、爷爷奶奶……SUV也扛不住。新能源又恰逢其时,插混+快充,让用车成本大降。
于是,2020年是个拐点。2020~2023年,家庭需求暴涨,腾势D9靠着“30万以内插混MPV”杀出重围。2024年,极氪MIX、小鹏X9等车型把“魔术空间”玩到极致——岛台、旋转座椅、零重力模式,MPV从“接待厅”变成了“亲子厅”。
有趣的是,车企一开始还不爱听“宝宝巴士”这称呼,觉得掉价。可后来发现,家庭场景才是刚需。商务沟通十分钟搞定,谁还泡在车里一小时?于是干脆认了:“既然大家都叫宝宝巴士,那就巴士吧,反正巴适。”
未来会怎样?
宝宝巴士的兴起,不只是汽车市场的变化,更是一种消费逻辑的转向。从“车=身份象征”,到“车=生活效率工具”;从个人驾驶乐趣,到全家舒适安全。
它甚至卷到了无娃人群。年轻夫妇改装成露营车,周末停城郊,煮咖啡、摊瑜伽垫,“买房太贵,先买个车当起居室”。科技控们则为炫技而来,180°旋转座椅、投影布、车载冰箱,不是为了孩子,是为了朋友圈的点赞。
但问题也在浮现:配置越多,故障率越高;车越大,停车越难;科技越炫,使用率越低。我们是不是在为“看起来很美”的功能买单?
我的建议:理性消费,安全第一
如果你真在考虑买一台“宝宝巴斯”,我有三点建议:
别被配置迷了眼。大屏、冰箱、投影仪,展厅里很酷,但你一年用几次?不如多关注AEB、盲区监测、车身刚性这些“无聊但保命”的功能。
混动比纯电更务实。除非你充电方便、极少跑长途,否则插混才是家庭最优解。续航焦虑,比零百加速更影响日常体验。
先试驾,再下单。带娃去试车,模拟上下车、装婴儿车、调座椅。别光听销售吹,要自己感受。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你觉得“宝宝巴士”是刚需,还是中产的新型焦虑?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老铁们,我是森赛,一个爱车也爱生活的普通家长。下次试驾,我会带娃一起去,看看这“移动客厅”到底能不能让他在后排安静睡一觉。咱们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