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车市促销风暴背后:优惠缩水与行业困局如何破局?

今年国庆长假,一场轰轰烈烈的汽车促销战悄然拉开了帷幕。各大车企纷纷抛出限时优惠政策,从现金补贴到金融优惠,再到“买车送积分”,促销手段可谓花样繁多。令人意外的是,消费者实际得到的优惠仅比平时多出2000到3000元。车价在低位徘徊,经销商“亏本卖车”,背后隐藏哪些行业困局?更为关键的是,事态是否如表面般平静?我们带着问题一探究竟。

国庆车市促销风暴背后:优惠缩水与行业困局如何破局?-有驾

在国庆黄金周这个被誉为汽车销售旺季的节点,按理说车企应该加大力度“抢饭碗”。这场促销战却出现了“冰火两重天”。品牌们纷纷官宣各种补贴活动,营造出一片“优惠大放送”的氛围;另实际增幅仅2000-3000元,不少消费者直呼“诚意欠奉”。有销售人员直接坦言,“车价已经降到冰点,想再降几千都很难。”有些品牌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宣布降价后价格依旧没有动静。

可这里就带出一个悬念——若车价已触底,为何厂商还忙不迭地搞限时促销?这种做法对消费者真的实惠吗,还是另有隐情?

国庆车市促销风暴背后:优惠缩水与行业困局如何破局?-有驾

细细剖析就会发现,这场看似平静的价格战背后暗藏行业苦衷。当前汽车价格的透明度大幅提升,消费者能够轻松通过线上平台或电商渠道比价,厂商再动“大降价”的老套路已无法奏效。一汽大众经销商透露,优惠贯穿全年,每个月政策都变,已经没有明显起伏了。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想通过节日“抄底”购车越来越难。

国庆前的频繁新车上市也让促销显得有些疲软。许多自动“升级”优惠的变相降价早已完成,国庆期间的价格看似低廉,实则是之前的延续。一汽奥迪甚至表示,某些定价销售的车型根本没有国庆优惠,价格平稳得如一潭死水。

国庆车市促销风暴背后:优惠缩水与行业困局如何破局?-有驾

另经销商的生存压力也在不断加剧。2025年上半年,有近一半的经销商亏损,价格倒挂现象让新车贡献的毛利为负值,所谓“卖一辆亏一辆”已经不是新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庆促销更多成了厂商自掏腰包的演出,而经销商显然不敢冒更大的风险。

表面国庆优惠有限似乎是市场趋于平稳的正常表现,但更深层次的隐患正在悄悄累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近几年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从1月至8月整体仅为4.5%,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的6%。这样的利润率不仅让厂商叫苦不迭,更让经销商疲于各种补贴压力,没有余力去增加促销力度。

国庆车市促销风暴背后:优惠缩水与行业困局如何破局?-有驾

更让人担忧的是,车价透明化和消费者习惯的趋于冷静正逐渐改变整个市场生态。一些消费者已经习惯等待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比如年底冲销量的“大甩卖”。而国庆期间仅对比平时多2-3千元的降价根本无法满足购车期待。销售人员直言,“现在优惠并不大,年底力度更大。”这也导致国庆促销成了为年底活动做铺垫的“温热身”。

唯一的问题是,这种“假性平静”是否真的代表市场稳定。事实上,价格战、库存积压以及利润下降早已让厂商和经销商的关系变得更为微妙。二者在共享促销资金上时常争执,而消费者更多是“抽身旁观”,无人为这些“诱人的政策”买单。这种局面势必让年底压力更为集中。

正当人们以为国庆降价潮就此告一段落时,行业里突然爆出一个惊人数据:今年1月至8月中,16家披露销量的上市车企中竟有5家出现“卖一辆亏一辆”的糟糕状况,古老的低价竞争策略正在彻底拖垮市场信心。

更为可怕的是,强者恒强,弱者欲降价却无路可退。一些高端品牌依靠车型定价仍有利润,但普通经销商尤其是中低端品牌的价格体系已经彻底崩塌。不难发现,以比亚迪、理想等为代表的品牌通过补贴和金融政策勉强维持盈利,而部分传统厂商却深受价格倒挂和库存压力的牵制,卖车已成了“倒贴钱的买卖”。

消费者习惯性等待年底爆发式促销也让国庆变成次级吸引。数据显示,各地在节日期间发放的汽车消费券补贴力度创纪录,但消费者依旧不觉得心动。天津车展上不少消费者坦言,“优惠是有,但远没到冲动消费的阶段。”

这场价格战的怪圈终于被揭开——国庆促销其实是厂商与经销商的一场心理博弈,不论表面再热闹,实质却因市场现状而火药味十足。

眼下市场看似“恢复平静”,实际仍有更大的危机在逼近。经销商们为年底提前积压大量库存,新老车型交错,价格竞争愈发白热化;另消费者的需求愈发理性,对传统降价套路“脱敏”后反而更加难以打动。

更糟糕的是,经销商的国家政策支持逐渐减弱,一些地区的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补贴政策渐渐退坡。年初的库存压力已经让不少小型经销商濒临倒闭,国庆不足以成为救命稻草,年底挑战可想而知。

诸多品牌的促销资金选择“省下放年底”已是不争事实,但这更意味着累积的红利恐难以覆盖行业亏损;各方立场越发分裂,经销商和厂商的矛盾也因此显露无遗。谁来出更多资金补贴消费者?谁来解决利润下滑和库存问题?异曲同工的是,消费者态度冷静,购买意愿低迷,未来恐难缓解这一局面。

从国庆促销活动中不难看出,这场所谓的车价“底层战”更像是一场无奈的妥协。厂商在亏损压力下被迫推出优惠活动,而经销商疲于应对价格倒挂,消费者则成了最后的旁观者。“诚意不足”的国庆活动让购车需求从“伪需求”转向“无需求”,拖累整个车市更深陷泥潭。

真正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一波波的促销究竟是在给市场输血,还是在自割韭菜?鼓吹“优惠力度”,却缺乏足够诚意,到头来让经销商和消费者都不满意,这一状况恐难以长久维持。

车企每年靠价格战维持低利润的策略是否仍然有意义?为什么消费者对“底价”逐渐不感冒?难道靠补贴和促销能撑住整个行业?是否已经到了重新审视这种价格大战的时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