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这滩浑水,眼瞅着要卷成漩涡了。
威马、高合,已经进了急诊室,能不能妙手回春,难说了。
近来,一纸关于未来三年国产新能车企陨落概率的预测榜单甚嚣尘上,问界的名字赫然其间,着实让人悚然一惊。
明眼人都知道,问界背靠华为这棵参天大树,理应固若金汤才对。
毕竟,华为这块金字招牌杵在那儿,技术、营销、渠道,哪一样不是高维碾压?
可现实往往比剧本更魔幻。
与其说问界是车企,毋宁说是华为的“代工坊”。
华为输送技术、操刀设计、甚至主导销售,问界负责攒车和拼装。
这套路,短时间内或许销量扶摇直上,但长远来看,却埋下了“技术空心化”的雷。
试想,一个车企,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什么?
是握紧核心技术的能耐。
倘若把技术一股脑儿外包,自己只管拧螺丝,那跟富士康有何区别?
利润的大头都被华为截走,问界还能剩下几成?
这好比一个累死累活打工的,老板卷走九成红利,自己只能嘬点骨头缝里的油水。
久而久之,谁还肯卖力?
更何况,汽车行当是个吞金兽,研发、生产、销售,哪一样不是烧钱窟窿。
利润被掏空,问界拿什么续命?
有人说,华为是问界的后盾,不会坐视不理。
这话听着没毛病,但商场如修罗场,谁又能保证永远仗义疏财?
一旦华为变招,或者觅到更称心如意的盟友,问界又该何去何从?
事实上,这并非问界一家的困局,而是整个新能车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不少新锐车企,都过度仰仗供应商,乏善可陈的自主研发能力。
这好比垒高楼,地基不牢,堆得再高,也难逃倾颓的命运。
再来看看其他几家被点名的车企。
它们的症结,千姿百态,但归根结底,都绕不开几个高频词:技术、资金、市场。
有的车企,技术颟顸,只能靠堆砌花哨配置来博眼球,结果产品质量一塌糊涂,用户口碑崩盘。
有的车企,资金链告罄,烧光了投资人的银子,却迟迟无法兑现盈利,只能黯然谢幕。
还有的车企,市场定位失准,产品脱离地气,消费者压根不买账。
这些问题,像一个个暗礁,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峻性:过去几年,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新能车品牌,少说也有几十个,但真正能活下来的,恐怕只有寥寥数家。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将原因归咎于市场白热化竞争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症结所在?
譬如,政策的导向是否切中肯綮?
行业的监管是否环环相扣?
资本的运作是否规范透明?
说白了,新能车行业,眼下就像一个巨大的赌局,有人一夕暴富,有人倾家荡产。
但最终,遭殃的还是那些掏钱买车的消费者。
他们可能购入质次价高的产品,或者遭遇售后服务断档的窘境。
与大众认知相悖,汽车绝非单纯的代步工具,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关乎社会的就业和经济脉动。
如果放任一些车企野蛮生长、无序扩张,最终只会招致资源的错配和市场的崩坏。
因此,我们需要更冷静地审视,更理性地剖析,如何才能助力新能车行业行稳致远,真正泽被社会。
这不仅是车企的份内事,也是政府、资本、消费者,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使命。
回到最初的叩问,华为光环当真能救问界于水火吗?
这恐怕要画一个硕大的问号。
未来的路,还很漫长,问界需要做的,不仅是依傍华为,更要铆足劲提升自身的硬实力,寻觅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技。
这才是安身立命的王道。
铭记:新能车这场大浪淘沙,最终比拼的不是谁的后台更硬,而是谁的内功更精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