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这只比亚迪家的“小不点”,在国内扑腾着翅膀,卖个白菜价儿,结果到了欧洲,换了身行头,叫“Dolphin Surf”,直接变“贵族鸟”了,价格翻了好几番!
这事儿,搁谁都得咂摸咂摸,心里犯嘀咕吧?
一辆车,跨过重洋,身价水涨船高,这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
先瞅瞅这海鸥,啊不,Dolphin Surf,在老外那儿混得咋样。
据说在西班牙,它标价两万多欧元,就算薅了补贴的羊毛,也得一万多欧。
这价儿,在国内能整两辆了!
瞅瞅配置,海外版的海鸥,续航里程也就两三百公里,跟国内的“亲兄弟”比,也没啥鹤立鸡群的地儿。
可这价格,那是真金白银的往上蹿。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个老掉牙的命题:为啥咱自个儿家的东西,一出国就身价倍增?
难道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扯淡。
这事儿,门道深着呢。
站在比亚迪的角度,这涨价也是迫不得已。
出口汽车,可不是拎包入住那么简单。
这中间的航运费、关税、五花八门的认证费用,还有为了迎合当地风土人情做的适配性修改,像语言、律法啥的。
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银子,而且数目可观。
更别提,在海外搭建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体系,那更是个吞金兽。
再者,比亚迪在境外市场,走的也不是薄利多销的路子。
它们想打造的是一个“中国智造”的牌面,不想被贴上“廉价”的标签。
说白了,就是想卖个好价钱,多挣点儿辛苦费。
这也没啥好诟病的,毕竟逐利是商人的本性。
然而,消费者可不买账。
掏更多的腰包,买同样的东西,谁心里能舒坦?
特别是欧洲那些精打细算的消费者。
他们会货比三家,锱铢必较。
如果Dolphin Surf价码太高,性价比堪忧,那销量恐怕要打个问号。
再深挖一下,这事儿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我们要扬弃“廉价”的刻板印象,抬升品牌格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量当地市场的实况,制定公允的价格策略。
这其中的拿捏,可不是件易事。
再说了,欧洲市场本身就是个“红海”。
除了比亚迪,还有特斯拉、大众、雷诺等等一众豪强。
Dolphin Surf想要在这些老牌劲旅中崭露头角,单凭“中国智造”的噱头,恐怕略显单薄。
当然,也可能有人会质疑,比亚迪海鸥在国内卖那么“亲民”,是不是变相压榨了咱自家消费者?
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概而论。
国内市场厮杀惨烈,价格战烽烟四起,比亚迪为了跑马圈地,不得不使出低价这招。
而且,国内的供应链体系枝繁叶茂,生产成本相对可控,这也是比亚迪能把价格压下来的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比亚迪海鸥在海外卖高价,确实给国内消费者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落差。
这好比自家娃,在外面穿金戴银,回到家却只能啃窝窝头,心里多少会有点不是滋味。
说一千道一万,比亚迪海鸥在海外这盘棋能不能下活,现在断言还为时过早。
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汽车品牌想要在海外市场扎根立足,靠的绝不仅仅是低价倾销,更要靠技术革新、品质精进和售后保障。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才能让“中国智造”的旗帜,在五洲四海迎风招展。
区区国内外售价龃龉,便足以窥见中国品牌弄潮出海并非一路坦途。
当我们惯性地将矛头指向“关税”与“运费”时,是否忽略了品牌溢价与市场定位的权重?
须知,好的产品,无论身处何方,都应有其应有的价值。
而这份价值,绝非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品牌、品质与服务的集大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