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早上,谁没看过那种场景。
一个人站在车旁边,哈着白气,手冻得通红,拿着个小锤子对着门把手猛敲。
哐哐哐。
就是打不开。
我见过最惨的一次,是去年腊月,在北京朝阳区一个小区门口。
俩车主,轮着敲一辆特斯拉Model 3的隐藏式门把手。
冰卡在里面了,抠也抠不动,按也按不下去。
十分钟过去了,门没开,人快冻僵了。
最后还是叫了拖车,说“这车真不是给人用的”。
全隐藏式门把手要被禁了。
消息一出,我第一反应是:好啊。
终于有人管这事了。
当初车企吹得多厉害。
“科技感爆棚”、“未来座驾标配”、“降低风阻提升续航”。
听着挺唬人是不是。
可你算过吗?那个风阻系数降了多少?0.0001都不到。
有这功夫搞隐藏把手,不如把后视镜圆角磨光滑点,效果强十倍。
我自己开的是辆老款朗逸,机械把手,冬天再冷,一拉就开。
我爸六十多了,第一次坐我朋友那辆新势力电车,伸手摸了半天不知道怎么开门。
最后小声问我:“是不是得先扫码?”
我说不是。
他说:“那咋办,这车怕是得念口诀才能开。”
365个品牌,365种开门方式。
特斯拉要往后按一下才弹出来。
丰田bZ3得往下掰再推。
小米SU7?往上顶。
你说这不是整活是
还有人说,“禁了多可惜,没了科技感。”
我就想问一句:你要科技感,还是要命?
今年五月份工信部发了个征求意见稿,里面明明白白写着:
“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安全隐患。”
这不是突然袭击,这是提前打招呼了。
结果有些车企装听不见,还在隐藏。
可你看市场反应就知道了。
问界M7新款悄悄改回半隐藏了。
极氪9X直接上了传统把手。
连蔚来ET5T这种主打颜值的车,也开始加机械按键备份了。
说明说明大家心里都有数。
中保研做过测试。
侧面碰撞之后,电动隐藏把手能正常弹出的,不到六成。
机械的呢?基本都能拉开。
追尾事故里,要是门打不开,后果你想过没有?
再说维修。
换一个隐藏式门把手,材料四百多,工时两百起步。
普通燃油车换个机械把手,一百二搞定。
钱是关键是等不起。
我同事上个月把手冻坏,修了八天,每天挤地铁上下班,脸都绿了。
车企当初为啥非得上隐藏式?
就是为了不一样。
别人用传统的,我藏起来,再贴个“智能”标签,好像就高级了。
但这不是创新,这是投机。
我前阵子采访过一个修车师傅,姓李,在亦庄干了十五年。
他说现在修电动车最头疼的就是门把手。
“以前坏了,拧个螺丝就行。现在动不动就要拆门板、刷程序、配传感器。”
他还讲了个事:有个老太太开车去接孙子,回来发现门打不开,孩子在后座哭了一个小时。
最后是消防员拿液压钳撬开的。
听到这儿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我认为,汽车设计的第一原则,应该是让人能顺利上车下车。
不是让你研究说明书半小时才敢碰车门。
真正的好设计,是看不见的设计。
比如带加热的把手,冬天自动除冰。
比如感应防夹,关门时碰到障碍自动回弹。
这些功能不炫,但管用。
现在监管要求必须留机械冗余,其实就是划了一条底线。
你可以玩花样,但不能把基本功能丢了。
门得能打开,尤其是在紧急时候。
以后新车不能再用全挺好。
不是反对创新,是让创新回到正道上来。
别整天想着怎么让用户“哇”,多想想怎么让用户“真方便”。
我老婆怀孕那会儿,每次上车我都得先绕过去帮她开门。
因为她那辆小鹏G3的隐藏把手经常失灵。
有时候按三下都不动,雨天更糟。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么简单的动作,为啥非要搞得这么复杂?
当一辆车连门都打不开的时候,它再智能也没用。
安全、可靠、易用,才是普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
不是摆在展台上拍照好看的装饰品。
所以这次禁令,我不觉得是倒退。
反而像一次提醒。
提醒车企:别忘了造车是为了谁。
下次你看到新车换回传统把手,别笑它土。
也许,那是进步。
全部评论 (0)